行山一直是港人熱愛的戶外活動之一,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又可以燃燒脂肪和卡路里,有助改善心肺健康,而且老幼皆宜。港島的輕鬆行山路線可選綠意處處的香港仔水塘,短短3公里多的路程輕鬆易走;沿途更可跟着香港仔的歷史脈絡遊走,一邊欣賞香港綠色的一面,一邊探索香港仔水塘所孕育的民生百態和社會發展。

水塘的威風史
港島從前只得大潭水塘和薄扶林水塘為港島居民供應食水,直至政府於1920年購入大成紙廠的私人水塘,並改建為香港仔公共水塘後,才得以解決港島西區的食水問題。香港仔水塘分成上、下兩個水塘,香港仔上水塘為政府後來在1931年於水塘上游加建。由於當時流行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連水壩設計亦受此影響,整幅牆身以三合土水泥造出仿花崗岩的紋理。香港仔上水壩建造至今已有超過100年歷史,連同水塘的石橋和水掣房,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成紙廠私人水塘曾義務供水給香港仔及鴨脷洲一帶居民,後來經政府購入並加建後,水塘總容量由4,780萬加侖增至9,100萬加侖。

守護郊野
香港仔水塘分成上、下兩個水塘,浴途長滿樹木,白天時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不但能夠綠化環境,也可以淨化水源,貢獻重大。香港仔水塘同為樹木研習徑,是保有香港生態和郊遊的好地方,與市區相鄰不過10分鐘路程,呈現出大自然和摩天大廈和平共存的香港獨特風貌。

水塘快將消失?
由於全球暖化,降雨模式或有改變,亞熱帶地區將會變得更乾旱並出現更多旱災;加上本港每年自然蒸發的水量約為3,000萬立方米,長此下去,不難預見香港仔水塘在50年後呈現乾塘,屆時水塘不再水靜山幽,或許只餘下水壩古蹟供遊人玩賞。
香港仔水塘不單是郊遊去處,亦是香港重要的集水區。香港的郊野公園大多沿水庫而建,所供水源約佔本地食水供應20至30%;倘若現時香港主要依賴的東江水突然中斷輸港,本地水庫仍可為香港人提供5個月的用水量,所以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塘,足以影響所有香港人的命脈。

水塘蒸發過千萬?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曾引述天文台估算指出,本世紀末香港會上升1°C至6°C,以本港水塘表面面積總和25平方公里推算,會額外蒸發49至295毫米食水不等,相等於每年額外損失123萬至737萬立方米,再以東江水價推算,得出損失金額916萬元至5500萬元不等。依現時破壞環境的速度,香港仔水塘據估計有可能於2057年乾塘。

香港現有24個郊野公園,共佔地443平方公里,約佔香港4成面積,是這片彈丸之地上難得的自然資源。疫情下,行山好處固然多,但無論是山野達人或新手都要注意衛生和安全,出發前選用合適的行山裝備,保持環境整潔,便可減少傳染、受傷的機會,令行山活動更輕鬆舒適。
輕鬆行山路線推介

輕鬆行山路綫:香港仔水塘道→香港仔郊野公園管理處(起/終點)→香港仔健身徑→香港仔上水塘主霸→香港仔自然教育徑→香港仔郊野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