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18區】荔園四個階段

2017-08-21

千禧年以降,皇后碼頭拆卸,本土主義抬頭,大家爭先恐後懷念失去的殖民遺風,攝影師梁廣幅早於八十年先知先覺,以一部FM2紀錄快將消失的香港:舊建築、屋村、遊樂場,還有荔園。

第一階段
五十年代的荔園不算是兒童樂園,初期共有三個艷舞團,包括桃花江、水上和水上艷舞團,另設男女共聚狂歡的舞廳。
第二階段
六十至七十年代是荔園人流最旺,不少家長都會帶同小朋友入場遊玩,跟天奴拍照留念。
第三階段
1997年,荔園宣佈結業,小朋友一臉依依不捨。
第四階段
2015年荔園六十六周年,在中環海濱重新登場,成為了荔園的第四階段,大家終於可一嘗過往掟階磚的滋味。不過動物不再,天奴也成為了機械象,大家也只能餵機械蕉。但對新一代未曾到訪的小朋友來說,又會感受另一種況味。

追女仔 遊荔園
梁廣福走進荔園,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童年:「很多人都以為荔園為小朋友而設,其實不然,當年荔園內有舞廳有艷舞團,都為成年人而設。五十年代香港家庭哪有餘錢帶小朋友去玩?」當年男生們要約女生去街,都要經父母允許,而父母最喜歡派細佬妹作隨從,時刻監管兩人有否行為不檢。而「駛走」這類型細佬妹的最佳方法,就是去荔園。

遊戲做手腳?
梁廣福稱當年的階磚一定有做過手腳:「好地地一塊階磚點會洗成咁?」還有其他攤位遊戲全部都設計過,參加容易獲獎難,否則荔園「輸綠箭都輸到破產」。梁稱經常抬頭看到大獎單車一架,那麼多年來都沒有人真正贏取過。

從下水道潛行
那為甚麼梁廣福在五六歲時便走進荔園呢?原因並非他是有錢人家,而是因為發現了秘道:「當年荔園的動物園範圍連接荔枝角泳灘,只以很簡陋的圍欄分割,從沙灘沿著下水道很容易便混了進去,那時候我跟朋友一星期去兩三次,晚上再大伙兒一起在海灘爬夜艇。」

作為荔園常客(潛行慣犯),是否一如《回魂夜》般早上玩海盜船,下午玩過山車,然後黄昏再玩多一次海盗船?「當然不是啦,雖然免費入場,但每個機動遊戲都要另外付錢。當年我最愛玩掟香口膠,因為花費都在預算中。」

動物園 籠很小
相比那些機動遊戲,梁廣福最有印象是動物園,那時電視播映《泰山》,幾乎每個小朋友都對動物懷有濃厚興趣及感情,而當時在香港要看動物的話就只有荔園。「當時荔園甚麼動物都有,獅子、老虎、豹,不過當時的籠很小,今時今日一定會被告虐畜~」

用來掟階磚的代幣。

天奴有性 象鼻打頭
說到印象最深印象的動物,梁廣福認為始終是天奴。「牠是真的有靈性,以前我們在圍欄外拿著香蕉餵牠,牠會從左到右一個一個順序吃,吃罷看一看你,像在說感謝。有次我惡作劇手中無蕉扮有蕉,牠發現後用象鼻打了我頭殼一記,嘩!如千斤墜,人也短了幾吋。」梁廣福直言,荔園離去,都不及天奴離去那麼不捨。

再見荔園
到了九十年代初,梁廣福想拍攝以香港特色主為主的作品,再度前往荔園,數十年一光景,正如大家所知道,荔園盛勢已大不如前,攤位空置,管理員從缺,也沒有人再關心掟香口膠的階磚是否做了手腳,綠箭跟荔園都不再令人稀罕,樂園氣氛凋零。到梁廣福第三次前往時,人流反而增多了,只因大限已到,時為宣佈結業的1997年。

邋遢最驚嚇
玩恐龍屋和鬼屋,梁廣福自問不感驚嚇:「最難忘都只是坐鐵軌車時衝入去第一下撞門發出的震撼聲。雖然不驚,但總覺得周圍很邋遢,很怕那些丟下來的公仔碰到自己。」

Profile
梁廣幅
資深攝影師,先後任職《香港商報》、《壹周刊》,著有《再會,遊樂場》、《再會舊社區》。

#455
TEXT: RINGO     
PHOTO: 相片由梁廣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