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環「大館」的2樓走廊盡頭有一間洋服店——「阮氏洋服」。這間看似不起眼的小店,背後的故事原來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在香港回歸前,「阮氏洋服」曾經是一間專為駐港英軍製造軍服的洋服店,當中還包括蘇格蘭部隊的軍服。隨著九七回歸後,英軍撒退,「阮氏洋服」亦面臨轉型的危機。洋服店撒出軍營後,選擇在中環街市重新起步。開業40多年,「阮氏洋服」是如何跨越九七的時代巨變走到今天?
與軍服結下不解緣
在六十、七十年代,「讀唔成書」的人都會選擇學師,學一門手藝來維持生計,在芸芸手藝中,阮邦冠選擇了裁縫,「因為裁縫不需要太多體力勞動,而且工作環境比較乾淨,加上薪水不錯,自己又有興趣,就選擇了做裁縫。」當年的裁縫,分成平民式和上海式,上海式做工細緻,他也曾在一個上海式工場工作,專門製作五星級酒店制服。之後,亦跟隨過不少師傅學藝,輾轉之下,遇上了一位擅長做軍服的師傅,「做軍服規格極高,對花、勳章、圖案,每一項都要準確無誤,對剪裁要求合身之餘,又要方便軍人舉手敬禮和大步步操時不妨礙每一個動作,所以要做一套好的軍服,真的很難。」阮邦冠一開始也是邊學邊做,軍部英兵把軍服交給他修改,他就自己把軍服拆開,仔細研究英國人做軍服的手藝,他說:「一定要『落手落腳做』,才會學到箇中奧妙!」久而久之,他與英軍建立了互信關係,亦因此與英軍軍服結下不解之緣。後來,他與哥哥阮邦飛創立了「阮氏洋服」,他們的第一間店舖就位於石崗軍營。


店中掛著不少英兵木盾,大部分都是「阮氏洋服」服務過的英軍部隊,當中不少是部隊離港前送給他們的禮物。
為興趣學縫製蘇格蘭裙
1975年「阮氏洋服」在石崗軍營正式開張,約2年後便遷到赤柱軍營。1980年代蘇格蘭部隊Queen’s Own Highlanders來港,並進駐赤柱軍營留守2年。雖然部隊有專屬的跟隊裁縫,但當時的英軍軍衣處仍然問阮邦冠要不要學縫製蘇格蘭軍服,他便一口答應,「之後我跟隨他們的裁縫師傅學習,因為本身已經有裁縫基礎,所以學完第二天,我就已經試著縫出了蘇格蘭裙的雛形。」1982年,蘇格蘭部隊離港,他基本上已學會了怎樣縫製蘇格蘭軍服,但對於其背後盛載著源遠流長的蘇格蘭文代和歷史,卻不算有很深入的研究。後來出於興趣,他親身飛到蘇格蘭學習,才知道了許多蘇格蘭服飾背後的故事,「我到了當地學習才發現原來一件外套,也細分成不同款式、有不同用法,而 “dress code”則以 “No.1”,“No.2”,“No.3”等代號代替不同場合。如果要知道每個格紋背後的歷史和故事,大概花一輩子也學不完。」他表示,一般而言,蘇格蘭人會根據自己的姓氏選格紋,因為是母系社會,所以男性可以用自己姓氏的格紋,或選用妻子姓氏的格紋,但女性卻絕不會穿丈夫姓氏的格紋,而英國王室成員的格紋,普通人亦可選用,以表示對王室的尊重。至於最常見的蘇格蘭裙,在當地是由家中婦女縫製的傳統手工藝,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這種手藝在蘇格蘭亦面臨漸漸失傳的危機。

阮邦冠在舊店前留影,「阮氏洋服」在赤柱軍營的店舖採用了英式建築,內部還設有傳統壁爐。

每個蘇格蘭姓氏都有專屬的蘇格蘭格紋布,而且每個姓氏也會有不同款式選擇,以配合出席不同類型的場合。

傳統蘇格蘭裙會用驢仔皮造皮帶,堅韌度和耐用性極高。

阮邦冠說現在仍然有不少人來訂製蘇格蘭裙,當民族服飾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