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有加入「大埔友」、「荃灣友」這些網路群組?近年不少交流社區資訊的平台,不論是一起回憶美好舊年華、交換最新資訊或認識朋友,透過網絡的交往始終隔了一層,缺乏面對面接觸的溫暖情懷。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地方友」,遊走社區小角落與關懷社區友的身心靈同樣重要。

大眾化身心靈
坊間有不少關注身心靈的工作坊或機構,有些課程導師強調擁有證書或專業資格,這固然是參考準則之一;但課堂只有短短數小時,要真正持續關注身心理質素,使之平民化與貼地亦很重要。鄒銘樂(阿樂)修了正念9年,說自己沒有專業資格,素人導師把經驗或內心的得著轉化在帶領正念打坐上,令大家以低門檻的方式持續。

土炮共修小組
問及阿樂如何接觸正念,他坦言自己是教育制度下承受壓力過大的典型例子,唸書時遇到挫敗,由老師開解下接觸正念,以之回到本心平靜。香港的正念道場在大嶼山,地點清靜舒服,但囿於路遙及忙碌,難以抽身前往。阿樂曾經在推動地方親子閱讀的小組工作,反思正念不一定是要到偏遠道場才能實行,由此促使他在地區成立正念小組。「正念是一個人的當下專注,我們察覺自己,再察覺身邊的參與者,他們都是對身心靈平靜有所渴求者,有緣或能成為朋友,凝聚社區力量,港式正念的實踐土炮之餘富有溫情。」

一行禪師與正念
「正念」不等於正能量,是指專注當下,打坐時專注呼吸,以不偏不倚的心觀察事物。此學說源自佛教,由越南裔的一行禪師推廣,曾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他,於法國南部成立了「梅村」佛修道場,是禪宗之一。2017 年宗教紀錄片《與正念同行》(Walk with Me),正到法國梅村拍攝「正念之父」一行禪師與信眾的互動。
【更正啟事】本誌#641(2019年1月10日)刊於LOCAL版中寫道正念源自一行禪師,正念實源自佛教,一行禪師學習佛法,其後將正念推廣,特此更正。Metropop編輯部為該報導之謬誤致歉。
在港四處走
參與者的個性各有不同,阿樂指在屯門、天水圍及元朗三區的參與者中,較多為兆康居民,他們由不相識到交換食物、書本,令生活加入情味,一反「天水圍城」的印象;而在港島區參與者通常比較疲倦,傾向紓解當下心靈問題。共修小組現時沒有固定場所,打坐活動在不同地方彈性進行,頌缽亦隨阿樂四處走。不受天氣影響的日子,通常夏天晚間稍涼,便可好好使用公共空間;即使旁邊是高樓大廈,晚間到中山公園、添馬公園的草地下亦無減雅致。阿樂有時亦須參與者親自帶同瑜珈墊,由他或其他主持者以言語帶入當下安靜,他敲著頌缽,任聲音在平靜之中流經心房,迴蕩之時感受社區的美好,在哪裡打坐已不重要。

正念延伸活動
共修小組在正念過後,有不同活動,不少參加者更會帶入個人的興趣,表面看來與正念沒有直接關係,其實正念已在其中。如阿樂曾邀請參與者舉辦茶道活動,即使活動要自備茶具,大家亦樂此不疲,旨在與鄰里互相交流。

(一)瑜伽
其中一位九龍區小組的參與者Samantha,在活動中有機會組成瑜伽興趣班,並於荃灣進行瑜珈活動。瑜珈透過動作把心收回身裡,與內觀、行禪(Mindful walking)相似。瑜伽有蓮花坐一式,與打坐時盤腳坐、集中呼吸的動作和原理近乎一樣。抽離宗教各派,其實放到人之上實踐才見當中的美質。
【更正啟事】本誌於#641期(2019年1月10寫)刊於LOCAL版寫錯為荃灣參與者Samantha,實為瑜伽活動於荃灣進行,特此更正。Metropop編輯部為該報導之謬誤致歉。

(二)禪食
阿樂曾辦的活動班亦有禪食,他主張以本地食材煮為禪食,例如到本地荔枝窩的米,再分享米的故事,生活禪正是了解生活的背後。

(三)靜讀
閱讀與繪本分享亦能帶動人與人之間討論。從中延伸的探討包括生死、在香港如何安身立命、生活下去的不確定,透過分享減少心靈躁動,思考生活事。要了解社會,才能安放個人心神。
一起靜
FB: StillTogether
TEXT : 紫凝
PHOTO : BILLY、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