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是全港僅存仍然保留手做絲綿被這門手藝的繡莊。
協義興繡莊於1967年開業,現在由第2代林美倩(四姨)當掌舵人,她亦是目前少有懂得手做絲綿被的人。要做一張手工絲綿被,工序相當繁複,先將一片片絲綿小心翼翼地用手拉開鋪平,再用木磨盤反覆來回壓磨,須花上半日時間才能做好一張被子,每吋細節都蘊藏著濃濃的人情味,格外溫暖。
縱然絲綿被能為我們帶來溫暖,對抗寒冬,但這間繡莊卻因時代變遷而出現經營困難和後繼無人的窘境,逐漸步入寒冬……

絲絲往事 今非昔比
「絲綿是蠶絲,比棉花矜貴得多!絲綿冬暖夏涼,摸上手滑溜輕身,而且撕不斷,不似棉花做的被子般容易『走位』,所以就算比棉被昂貴,以前依然有很多人喜歡買絲綿被,保養得好更可以用上2、30年!」四姨一邊拿著絲綿被,一邊娓娓道來。「我們店舖生意最好的時候是1997年回歸前,很多媽姐女傭來買被給主人家移民帶走。當時我們要僱用幾名師傅,一天做3、4張8斤重的綿被。現在師傅都退休了,我一年也只做幾十張絲綿被。」

承繼家傳繡莊
見盡絲綿被生意的冷暖,但是四姨仍然選擇繼續親手做絲綿被,守住家傳老店。「因為我們家8兄弟姊妹都是靠繡莊養活的。」原來繡莊最初是做戲班頭飾起家,後來兼營租售裙褂、手做襟花和絲綿被,「我小時候經常到店裡遊走,有時會幫忙拉綿,又會去工場看加工,當小監工看師傅有沒有偷工減料,看久了就自然地學會了做絲綿被。」繡莊九十年代開始停售裙褂和襟花,變為主要售賣床品,而四姨就於2003年接手母親傳下來的家傳繡莊。輕盈的絲綿,不單承載著承傳家業這份重擔,還有她們一家人的情愫。

如何度過時代寒冬
正如綿襖,以前幾乎每人都有一件,但今天已買少見少。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大多數人蓋的都不再是絲綿被,取而代之是不同種類和款式的被如羽絨被、羊毛被、人做纖維被等,加上香港的冬天愈來愈短,絲綿被在家裡不再佔有一席之地,手做絲綿被的手藝也正在沒落。儘管生意愈來愈難做,但四姨仍然堅守繡莊,希望傳承手藝,「拉絲綿要兩個人才拉得開,現在有姨甥女來幫忙,她一邊做一邊學,惟望她將手藝傳承下去。
另一個讓四姨堅守繡莊的原因,是一眾街坊的溫暖人情味。繡莊位於石硤尾邨街市內,鄰里關係十分好,街坊閒時會到店裡聊天,分享日常生活大小瑣事。「我們都是做街坊生意為主,街坊隨時都可來這裡坐坐。另外有些邨裡的老人家喜歡逛街市,不去商場,所以都來這裡買東西。縱使經營日漸困難,我還是想繼續營運下去,能做多久就做多久吧!」

協義興繡莊第2代傳人,多年來堅持親手製作一張張絲綿被,以雙手製作溫暖。
PHOTO:K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