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18區】本地「心」度遊:
大澳歷史文化之旅

2020-12-18

好不容易來到12月,這一年,朋友間的話題都是:「很想念日本、韓國的美食、歐洲的美景……」在不能外遊的日子裡,大家都特別掛念外國的風光。但可有想過,其實香港也有很多值得欣賞和了解的地方?無論是自然生態,又或是香港的歷史文化價值,每個地方,每一隅,都值得你去深入發掘其背後的故事!或許這些地方你曾經去過, 但在拍照「打卡」的同時,身為香港人的你,又有否用「心」了解這裡的歷史文化?

最近疫情反覆肆虐,暫時未能成行,不妨先將這些行程放在口袋裡,待疫情緩和後再親自去探索這些香港的獨有特色!

「心」度遊大澳
每逢假日,大家都愛到離島旅遊,遠離煩囂的都市。在大嶼山北面的大澳,也成了其中一個熱門選擇!這個小漁港,早年的經濟活動都是以捕魚及曬鹽為主,直到今日,這裡仍保留了很多傳統建築及文化,今次就由大澳居民兼資深導賞員阿梅帶我們走訪大澳的熱門景點,了解其背後的歷史故事。

棚屋不只是風景
屋風景照,幾乎已成為旅程上的指定照片!在水中一字排開的棚屋,是大澳的一大特色,也令大澳得到「東方威尼斯」之譽。在導賞員的帶領下,和不滋擾居民的情況下,可以深入大澳的棚屋區,親身感受水鄉風情。阿梅表示,其實棚屋在大澳已有超過200年歷史,從前漁民為了方便捕魚,都居住在住家艇上,但若遇上颱風暴雨便有機會「反艇」,十分危險。不過,原來當時漁民與陸上居民一直不相往來,亦不能在陸地上蓋屋居住,所以便開始在岸邊的海床上搭建棚屋。建造棚屋,會先把破舊木船放到海床裡,並以木柱固定作為支架,而每間棚屋都有一條樓梯通往水面,方便漁民上艇出海捕魚。
地點:大澳新基街、石仔埗街一帶

一般棚屋的客、飯廳,再往內進便是卧室。

五百年歷史廟宇
位於吉慶後街的關帝古廟,在1488年即明朝弘治年間已建成,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來到關帝古廟,除可以參拜關帝祈求平安外,更可欣賞這座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廟宇建築。古廟是兩進式的傳統嶺南廟宇建築,廟脊上的石灣陶瓷雕塑仍保持原貌,有說是楊家將的造型。
地點:大澳吉慶後街

文化小貼士:
在關帝廟的旁邊,還加建了一座天后廟。原來,傳統漁民會拜天后,而做生意的人則會拜關帝,水上人與陸上人一直不相往來,從這個信仰文化差異上已可看出端倪!而自從兩座廟相連而建後,就成為了水上人與陸上人的文化共融的契機。

關帝古廟是兩進式的傳統嶺南廟宇建築。

別具意義的新基大橋
除了大涌橋,新基大橋是大澳另一著名景點。大橋在1979年6月正式啟用,在大橋興建之前,居民要赤腳渡過大澳涌,非常不便。聽說,大橋是由當時的村民花了一個月時間合力興建,當中大部分更是女村民,真不可小看女性的力量!
地點:大澳涌之上,連接新基街及吉慶街

文化小貼士:
新基大橋是全港罕有的開合式木橋,每年只會打開一次,而這唯一的一次,就是在端午節「龍舟遊涌」的時候,想親眼看看大橋打開,就要把握一年一次的機會了!

新基大橋是大澳居民生活的歷史見證。

另類文化熱點——煜發
已經有超過60年歷史的煜發,原本是售賣魚絲、魚鈎等捕魚工具,已故的店主簡煜光生前酷愛書法,在80歲以後才開始創作的他,可謂是大澳第一代藝術家。他除了在紙上作畫題字,更特別的就是在店外的牆壁、鐵閘,還有簷篷底都布滿了他的作品,吸引不少遊客拍照「打卡」。
地點:大澳吉慶街71 號地舖

煜發店門外是已故店主簡煜光的畫紙。
當年簡伯伯每天騎著摺梯,在簷篷底繪畫了精細的字畫。

從曬鹹蛋體現民間智慧
除大澳的歷史文化外,還有一個不可錯過的文化——「食」!大澳有很多特產,如鹹魚、蝦醬,還有鹹蛋黃。在這裡可預約導賞體驗,跟隨大澳退休漁民萍姨,學習生曬鹹蛋黃的製法,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絕不輕鬆!要靠雙手把蛋白和蛋黃分隔,小心翼翼地把蛋黃放在竹製的窩籃上,一不留神蛋黃就會破掉!最後在蛋黃上灑上粗鹽,再曬兩天便完成。
地點:大澳棚屋區

曬鹹蛋蘊藏了漁民的民間智慧。
大澳退休漁民萍姨。

文化小貼士:
大澳的鹹蛋黃是由鴨蛋製成,那麼為甚麼要曬鹹蛋?又是否一定要用鴨蛋?原來最初漁民只是利用鴨蛋白修補魚網,剩下的蛋黃不能一次吃完,於是便想到以大澳的另一特產——鹽來醃製並曬乾,讓蛋黃可以保存更長時間。

親手製作糯米糍
除了曬鹹蛋,也可以在大澳傳統小食師傅枝姐的指導下,嘗試親手製作茶粿或糯米糍等特色小吃,還可即場品嚐美味的製成品! 「新手上場」的我發現很容易便會把糯米皮弄破!有多年「功力」的枝姐,卻只須三兩下手勢,便把滿載餡料的糯米糍包得又大又圓,而且由糯米皮到花生餡料都是親自製作,每一口都充滿大澳的傳統風味。
地點:大澳永安街75號(田記)

「皮薄餡靚」的糯米糍是在大澳必吃小食之一。
在枝姐(右)指導下親手製作糯米糍。

細聽大澳居民說歷史
其實大澳的歷史文化,又豈止以上介紹的景點及活動?還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和生活文化,同樣值得大家親身到訪,細聽居民的真人演繹。就像今次為我們提供導賞的阿梅、萍姨和枝姐,其實是由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成立的社企——Y Eco Tour「大澳文化生態綜合資源中心」,培訓成為導賞員及傳統食品製作導師,讓居民可運用本身對大澳的了解或手藝,帶領遊客了解大澳最重要的生態、歷史及傳統文化,讓這裡的價值得以延續。不過今年持續受疫情影響,不少導賞團都被迫取消,最近YWCA就舉辦了線上導賞,除實景之外,亦可透過同步播放相片及短片,參加者即使隔著屏幕,也能了解大澳的今昔轉變。

阿梅
大澳居民兼資深導賞員

更多關於大澳導賞團的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ywcacerc

TEXT:JOYCE
PHOTO:BRIAN、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