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鹹魚頭,揭開一個自救救人的故事。提倡年輕人進行””Social Intern””(社區見習)的Christo,從事藝術教育多年,卻一直受困於自己的情緒之中。她以學佛、禪修、中醫、Human Design來嘗試擺脫困局,自救過程中啟發了她透過社區活動和藝術創作來「治癒」他人心靈。戴上由學員製作的鹹魚頭,以自嘲和幽默拉近彼此距離──她的故事,不就是社區中你我的經歷嗎?

情緒幽谷中自救
「你可以笑得再卡通一點啊。」拍攝訪問照片時,同行「見習良舍」另一主理人Polo跟Christo笑說道。Christo擁有圓滾大頭,配戴實黑圓框大眼鏡,臉常帶笑,流露親切喜感。沒想到笑容下的她,曾經歷長達十年的抑鬱困擾。「修讀碩士課程時患上抑鬱症,家人緊鎖門窗、匿藏利器,免得我一時想不開選擇輕生。」由於接受高劑量藥物治療,使Christo意識遲緩和渴睡,身體也難以負荷。她開始找尋其它梳理情緒的方法,如中醫調理身體、學佛及進行禪修。「人類圖(Human Design)的學說亦對我有不少啟發,它揭露人類生命不同的可能性。隨著我們跟世事或人物互動,就有機會發掘自身潛能及特質,情緒問題正是基於缺乏自我肯定。」

社區見習企劃
自救以至救人,Christo回歸藝術教育的原點,跟兩位好友成立「見習良社 Social Intern」,舉辦青少年投入社區的活動。「我察覺很多學生生活只有兩部分,手機虛擬世界及校園生活,斷裂而單一。」狹隘的生活,一旦遇上迷惘和困惑,很易陷入情感的死胡同。「鼓勵年輕人進行Social Intern (社區見習),透過行區、觀察、與居民溝通,感受人與空間的對應關係。」社區見習企劃《YOLO》,包括多元化活動,由公共藝術設計、社區訪問,以至寫生及禪修也有。「與其執著技術傳授,不如幫助學生掏出心底的自己,找尋自己與學習內容的連繫。」

藝術、社區之於情緒
受益於藝術教育,Christo喜歡鑽研如何運用藝術及設計,幫助學生釋放情緒及啟發潛能。如社區見習企劃的其中一課,Christo與一班學生走到公園行禪,然後即場繪畫一項公園內跟自己最相似的事物。「有人會畫纏繞著樹木的膠紙,亦有人會畫長椅下的蒼蠅紙……從繪畫中反映他們的心理狀態。」與其沉溺於鬱悶的情緒,不如坐言起行,投入社區創作。一班青少年學員走入屯門老區,貼上自製的「彩色跳飛機」遊戲,又創作「社區大富翁」,促使大家於社交媒體分享社區小故事。「觀察及訪問街坊,有助培養青年建立責任心及歸屬感。他們發掘了新奇有趣事物,喜歡上社區,這股文化感召,使他們互相分享社區小故事,重現人物小店交織的畫面。由不情願、逃避,到積極與樂觀,這種轉變是我們樂見的。」不論是情緒治療或藝術教育,本意都是提供一個方法,令學員投入生命。Christo希望參與社區見習的年輕人都能除下鹹魚頭套,重現真我笑容。

見習良社 Social Intern
透過共學平台,建立年青人生命價值、同理心和自我覺察的能力,創造及加強距代溝通和連繫。以社會實習工作,讓青年找到理想和目標,發展潛能,肯定生命價值和意義。
FB: Social Intern
PHOTO CANDY、受訪者提供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