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開通初期是沿海而行,但後來因不斷填海,令電車路離海岸愈來愈遠。致力推廣本地文化保育工作,因而成立「程尋香港」的佐治說,電車路的改變,就像是隱藏於城市裡的線索,讓有心人能從中發現它的端倪。「一直以來,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電車路線,大致沒怎麼改動過,然而從20世紀初期,電車路沿著海岸線而行,時至今日距離海傍甚遠,就可見歷年來有多少地方填過海。」
懷舊「120號」電車
為了讓大眾對電車加深了解,「程尋香港」近期亦舉辦導賞團,讓參加者近距離參觀電車廠房,以及乘坐印有120編號的電車。到底它有甚麼特別之處,吸引不少乘客專程朝聖呢?導賞期間,佐治在這輛古色古香的電車解說,讓大眾體驗身在其中的風味。「這部120號是復刻版電車,裡面有些英國製造的零件,更是用上了七、八十年。車廂保留了下層對坐的木長凳,以及上層人手編織而成的藤椅,照明採用鎢絲燈設計,是香港唯一保留戰後風格的電車。」


電車導賞團從屈地街電車廠出發,並以銅鑼灣作終點站,路線有如初期電車開通的「復刻版」,而電車百多年來的歷史,也令佐治想到它跟本地歷史的密切關係。「俗稱『四環』的西環、上環、中環、下環,早年已有很多華人聚居。電車公司曾於上世紀10年代,因停收中國貨幣而引發民憤,結果要免費載客三日來平息事件,由此可見電車與華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戰後電車記載本地歷史是重要部分,即使近年西區有地鐵通車,但仍有不少居民選擇繼續乘搭電車。」

識於微時的團隊成員
結束是次電車導賞後,佐治與主要負責對外工作的陳達芬妮(Tiffany),跟筆者分享成立「程尋香港」以來的點滴。佐治跟Tiffany以及另外兩位成員,都是識於微時的中學同學,對彼此都有深厚了解,Tiffany更說佐治讀書時期,早已流露擔任導賞員的特質。「佐治自小就對歷史文化很有興趣,連中史的時間尺也是他發放給我們。讀書年代,佐治已常常帶我們到處遊歷,然後用他豐富的知識,融會貫通且有系統地為我們導賞。」
辦團的宗旨和原則
自從2015年舉辦過第一次導賞團,「程尋香港」組織過形形式式的導賞,以為佐治已經經驗豐富,不過他卻說至今仍會有「摸住石頭過河」的感覺。「早期舉辦的導賞團,我們只能在周末的工餘時間準備,就算相當熟悉該地方,出發前都會先來個pre-trip,因為辦團需要兼顧的事情很多,例如要到幾多景點,如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以及怎樣跟不同機構交涉籌劃。即使走到今時今日,其實仍有未盡完美的地方,畢竟人總會有所不足。」

笑言當初只為「每團有一個參加者」的Tiffany,講到近期舉辦電車廠導賞團,以及到前身是駱駝牌水壺廠的酒店參觀,背後目的都是希望將歷史文化的門檻降低,讓大眾了解他們不曾知道的軼事,而Tiffany和佐治同樣強調,「程尋香港」辦團的宗旨和原則,就是絕不粗製濫造。「我們並非要搏出位,不會舉辦甚麼隱世秘景團,由此至終,成立的目標也很簡單,就是令香港人認識自己的社區。我覺得很多團其實都值得做,自己也想帶大家到更多地方遊覽,所以同一個團我們不會重複太多次。」
強大的民間力量
對於近年的保育意識,佐治覺得自從「天星碼頭事件」後,香港人對這個議題愈見關注,但政府內部所做的,有時卻未很顧及到社會對保育的期望,因此民間的參與絕對不能鬆懈。「我們並非學者,也非要教別人甚麼,只是透過歷史資料和個人所知,跟大眾分享身邊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只要大家各自做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民間也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佐治更希望組織未來能衝出香港,跟其他省港澳的友好組織合作,以不同角度了解這些跟香港有緊密關係的地區。

「程尋香港」專頁由佐治與另外三位中學同學,陳達芬妮、陳得與陳露絲打,於2014年成立的Facebook專頁,目的旨在推廣本地保育文化。2015年開始舉辦公眾導賞團,帶領參加者以歷史文化的角度,深入了解香港各個社區。
TEXT:C LONG
PHOTO:受訪者提供、互聯網圖片、ROMMEL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