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大嶼長洲南丫島,坪洲猶如是一本書的扉頁,空白的紙張好比她沒有著名特產或景點,在眾多離島中,她不會被忘掉,而是繼續安靜地自得其樂。島上的居民也繼承了這種與世無爭的心態,老人樹下乘涼,街坊悠閒下棋,或拉張椅子去看海,早已成為他們的日常。自由的生活方式,看似亂無章法,其實有一套社區管理概念。這次,坪洲終於能成為書誌的主角,從《Islanders島民》看島民的生活足跡,延伸至探尋當地公共空間的課題。

風景不是用來打卡的
只乘了半小時的船程,就從喧囂的市區來到寧靜的坪洲。第一份屬於這小島的地圖雜誌《Islanders島民》在4月底出版創刊號,沒有介紹坪洲的打卡熱點,反而訴說著島上300張椅子的故事。在島上居住了6年、雜誌創辦人Kit說,「這本不是旅遊書或地區指南,不是推廣坪洲風景,而是以多角度去研究和記錄島上的事物,討論城市規劃和公共空間,探索可持續生活的原點。但我不想用冗長的論文和艱深的數據表達,所以透過插畫和人物故事,深入淺出表達當中的概念。」
剛剛好的美藝
島嶼有明確邊界,有限度地和外界接觸,讓其可以滋長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鄰里關係。Kit形容坪洲示範了如何在硬性規矩下,居民依然可以靈活自處。「坪洲面積只有一平方公里,居住了6,000多人,儘管有規劃好的休息區,但固定設施缺乏變通,不太便利居民。所以大家自發拿椅子出來,陽光太曬就坐到樹下,放到商店旁就圍坐一起與老闆聊天。後來,居民都有默契地,自律管理大批椅子,如何以新換舊,放置在哪裡等。有時會有人問可否向島民捐椅子,但島民其實都有共識,剛剛好就好,維持這裡的平衡,不是填滿就等於好。」

明日坪洲
與島民流動共生的椅子,由私人財物變成集體資源,逐漸模糊了公私界線,公共空間下大家像在家裡一樣自在。「從居民到椅子,引伸到公共空間的意義,就是今期《Islanders島民》的討論內容。社區規劃和公共空間帶來的思考重點之一,是城市設計如何對應人們的需求。社區儼如共享空間,設施可隨著人口和需要自由改變,思路有如『朝行晚拆』,但與行政主導的管治政策背道而馳,如何平衡、互相補足便成為關鍵。」Kit說道。

香港人均公共空間面積為23.6平方尺,而坪洲則為132平方尺,相差6倍之多。「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實際距離愈近,彼此關係反而愈疏離。坪洲近年也有不少變化,不少外來人搬到島上,卻未必懂得欣賞小島文化,只想維持城市的生活方式。與其說找一個解決的答案,其實更不應限制於既定概念和形態,有缺口才有遠大的視野,所以,先改變思考的態度和形式,這才是可持續生活的原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