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灣沒有港鐵,又沒有大型商場,所有區內居民只能依賴附近街道的小店,以滿足日常需要。區內的店舖,大至雜貨店,小至提供專業維修的攤檔都有。這些小店大部分也扎根在區內多年,形成了一種以街坊店舖為主的消費模式,同時見證區內的變化。
獨有消費模式
譚公道上的一幢唐樓,掛著「蝦記麵廠」的金字招牌。甫進店內,便聞到陣陣甘香的蝦子味,偶爾傳來師傅在工場打麵的聲音。「蝦記麵廠」於六十年代成立,九十年代初正式從九龍城搬到譚公道,以前舖後工場的方式營運,每天鮮製不同麵餅,陪伴著街坊近半世紀。
陳志雄(Gary)已是第三代老闆,年輕時為保住家業,毅然走進麵廠打麵,令蝦記的招牌得以迄立至今。「蝦子麵是傳統麵食,年輕一代未必受落,但始終還是有一班街坊一直支持,又會讚我們的出品,令我覺得應該撐下去,不要浪費他們的好意。」

重質更重情
Gary與師傅多年來也秉承著重質不重量的原則,每天只做兩爐麵,並只做零售,以確保麵餅的質素。街坊們品嚐過麵廠的出品後,也會推介給其他人,久而久之也已成了區內街坊買麵的首選。
「不少客人早已變成熟客,有些更是由細幫襯到大,即使搬離土瓜灣,甚至已去了外國,也會專誠回來入貨。對我們而言,客人欣賞我們做麵的手藝,那種滿足感遠遠勝過一切。」麵廠的客源主要是附近的街坊,訪問期間,一位婆婆來到,她還未開口,Gary已經從貨架上拿起數個全蛋麵餅包好,婆婆滿意地點頭,笑著付錢離開。這份充滿默契的生意模式,正正就是小店獨有的人情味。

舊區獨有的人情味
麵廠遷至土瓜灣,轉眼已經30多年,也見證著附近環境的改變。「以往木廠街那邊都是工廠區,但如今卻變成了大型屋邨。即使附近仍然有很多舊樓,但中間也穿插著一些新樓。周遭的一些店舖其實也正在逐漸結業,整個社區都在慢慢地變化中。」
Gary還記得以往譚公道一帶十分興旺,街角還有一家三層高的酒樓,是不少街坊樂聚天倫的勝地。後來,酒樓因加租而結業,整條街道一下子也靜了下來。「其實蝦記能夠生存下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業主對我們的支持。他願意在艱難時期減租,即使生意好,他仍以相宜的價錢,把舖位租給我們。這一份人情味,正正就是這個社區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蝦記麵廠
地址:土瓜灣譚公道69號地下
PHOTO:K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