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消費太易,大量製造的垃圾被掃進堆填區後,便仿佛眼不見為淨。但是堆填區漸見飽和,內地也收緊入口回收政策,無處收容的垃圾即將與我們的城市共處。處理垃圾的責任一直都在,走進社區在回收和垃圾的議題上惡補一課,來看看「自己垃圾社區解決」的未來藍圖可以如何實現。

回收更多 處理透明
「不是垃圾站」去年在元朗開站,一直得到不少街坊支持,現在迎來另一班來自南區的有心人,成立「染南-不是垃圾站」,發起人之一Celia說:「政府的三色回收筒可以回收的類型其實很少,不是垃圾站則會回收更多種類。」染南最近一次擺站,不但回收紙包飲品盒,更包括發泡膠。搜集物資後,先運往位於荃灣的回收組織「迷失的寶藏」回收,剩餘紙皮則交給附近的婆婆。「很多時我們把資源放進回收箱後,卻不知道它們的去向,甚至不能確定最後是否真正送去回收。不是垃圾站希望扭轉一直以來的被動角色,讓街坊能一同參與回收工作,了解垃圾資源的後續可以怎樣處理,也令街坊知道背後意義。」

不是服務 與街坊平等
Celia強調,「不是垃圾站」不是服務街坊,而是希望站在與街坊平等的身分立場,所以在解答街坊問題時也是助學相長:「街坊可以走多步主動學習回收知識,即使將來無人協助都可以自己做。甚至一些有心的街坊就算不知道那個物件可不可以回收,都會先儲起來,再過來問,而沒有第一時間就丟棄,這種『搏一搏』的心態其實很好。」亦有街坊問,做回收也要時間金錢,為甚麼願意比他人走多一步?Celia說:「回收意識是要花時間去建立的。這一刻看見錢,我們看見的卻是將來意義。更好的空氣,更好的水和環境,這些都是地球的回報,否則我們全是輸家。」

Celia更指,現在正是未來垃圾徵費實施前的黃金時期,但眼見政府最近提出的回收指引卻是倒退,確實感到失望:「情況讓人感到無力,成立『不是垃圾站』就是為了改變現況。」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希望改革各區垃圾站成為資源回收中心,現在迎來越來越多有心戰友,街坊來到將軍澳、灣仔、葵芳各區,也可看見「不是垃圾站」的身影。
「染南-不是垃圾站」每兩星期會在鴨脷州大街(利東地鐵站A 出口)開站,下次開站日期為1月13日(星期六)的上午11點至下午1點。
Facebook:染南-不是垃圾站@南區
TEXT SNOWY
PHOTO 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