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JOURN》先從「鄉」出發,在吐露港及船灣的歷史中,找到滄海遺「珠」。原來早於1,000多年前,大埔有另一個美麗的名字──媚川。媚指珍珠,因吐露港被群山環抱,風平浪靜,適合珠蚌生長。出產的珍珠又圓又大,產量豐富,所以當時南漢朝廷在這裡設立採珠部門,漁民發現獲利高,便紛紛投向採珠工作。但至明朝,因為過度採集令行業逐漸萎縮沒落。而至近代,政府於1960年代訂立了《珍珠養殖(管制)條例》,予6間持牌公司採集珍珠,後來卻因城市發展,海水污染,令大量珠蚌死亡,以致養珠業再次萎靡。

自古以來的珍珠港
2000年後,吐露港水質有所改善,大埔的養珠業曾經有復興的機會。在船灣旁邊的老虎笏,建有當時全港僅存的珍珠養殖場,全盛時期曾養殖10萬隻吐露港原生的珍珠品種「馬氏珍珠貝」及「企鵝貝」,收成率達4成,可是最後還是因海水污染而中止營運。擁有先天有利條件的吐露港,到底能否再孕育出銀白閃亮的珍珠?
復耕香港米
回到林村河的中游段林村谷,由谷地到山腳仍有不少田地,有種蔬菜,有種花卉,但栽種期長的稻米田已寥寥可數。2年前,一群年輕人走入林村重新種米,為這裡帶來新氣象。約六十年代,大埔還是阡陌縱橫的時候,有個名叫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的機構,為了解決二戰後饑荒,搜羅了世界上不同的稻米品種,包括香港原生米種,再配合現代化方法種植。而這群年輕人因參與了一個本地農耕計劃,去年從IRRI得到多款香港原生米種,包括老鼠牙、花羅白、花腰仔及齊眉等,便開始在林村以有機方法種米。

與雜交水稻相比,香港米種稻穗較高身、分支又多又散、容易倒伏,所以收割困難,而且穗粒較少,產量其實不高,但為了保存這一縷香港原生的米香,哪怕只剩下最後一束稻穗,仍然有人每日如常堅持下田,這是對土地的謙卑和對原生的尊敬。
城鄉共生
在討論關於城市發展的部分,《埔JOURN》就以社區調查打開話題。總編何映彤(Vicky)說:「我們早前在區內進行投票,收集居民對發展大埔及林村河的意見,發現大部分人都認為最適合大埔、最理想的社區面貌就是像現在一樣的『城鄉共存』。市中心的新式樓宇與舊式墟市並存;大廈之間的橫街窄巷充滿著各式老店和小店。在城市化建設下,村落文化、自然生態也沒有失去風貌,農作物還可以拿到天光墟販賣,異彩紛呈,兼容並蓄,營造出大家都覺得舒適和喜歡的社區。更重要的是居民在社區的流動與互動,保持各種文化特色生生不息,這就是最理想的『共存共生』社區。」


《埔JOURN》總編
以筆墨記錄大埔,希望提供新的角度讓人反思怎樣才是最理想的社區面貌。
PHOTO:DAMON、ISSAC LIU、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