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甚麼?很多人認為電影是生命的濃縮、故事與意象的呈現,有人才有故事,愈貼近現實的作品,愈能撼動人心。由黑白走到彩色、3D立體,再到近來VR技術所造就的嶄新感官體驗,電影一直往像真度前行,勢要令觀眾有仿如置身其中的臨場感。感官世界,位於這條「進化鏈」始端的黑白電影,沒有豐富色彩的加持,就注定來得「失色」嗎?
著名攝影記者Ted Grant 曾說過:「當你為人們拍攝彩色照片,你僅僅在拍攝他們的衣著。可是,當你以黑白兩色拍攝,你所拍下的,卻是他們的靈魂。」
近年黑白電影復興,《大佛普拉斯》、《八月》和《中英街一號》等華語新作接踵而來,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亦紛紛重投黑白電影的大軍。破除舊時代的技術所限,黑白已不是粵語殘片的代名詞,而是選擇性地保留電影中最精煉、冷凝的一塊,以充滿詩意的光影排列,捕捉肉眼所看不見,色彩掩蓋著深層的雋永美學。
黑白無顏色?無色,也有無色的「精采」。
=========================
彩色 VS 黑白
時代的更迭,還是並生的藝術?

「黑白片?不了。」
「套戲是黑白?不會很冗長沉悶嗎?」
「看黑白片都是假文青。」
坊間一直慣性將黑白電影拿來與彩色電影作比較,自從有了彩色拍攝技術,我們是否不再需要「相對單調」的黑白電影呢?不使用顏色,故意去蕪存菁,留下黑白灰,也有其獨特的用意和美學考量。你又能讀懂色彩背後的電影語言嗎?

<辛德勒的名單>:營造不安
現實世界是色彩繽紛的,致令我們在看黑白電影時有一種微妙的距離感。經典名作《辛德勒的名單》使用了單色處理,既是為了帶出歷史感,同時亦輕鬆表現出二戰紀錄片之氛圍。令人聯想起現實中的真實事件,分不清虛實,造就更勝彩色電影的緊張氣氛。

<大佛普拉斯>:窮人是黑白,有錢才有色彩
金馬獎大贏家<大佛普拉斯>是一部非傳統的黑白電影。主角一行人的生活以黑白呈現,而他們從老闆行車記錄器中看到的內容卻是彩色的。「窮人的世界都是黑白,惟獨有錢人的人生才是彩色的」,風格式的色調篩選,就充分表現出這個社會悲涼的一面。

<中英街一號>:回憶的憑證
港產片<中英街一號>全片皆以黑白拍攝,導演趙崇基原意是為了象徵回憶、歷史,有人亦解讀為諷刺社會顛倒是非黑白,政局灰暗未明。值得留意的是,片中兩個年代雖同樣為黑白風格,但六七時期的光暗對比度相對明顯,現代一段則偏向灰朦。黑白的濃淡分野,也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玩法。
=====================================
電影色彩學:顏色密碼

《性本惡》Inherent Vice, 2014
1902年,法國導演George Melies拍了一部名為《月球之旅》(Voyage dans la Lune)的電影,當中的彩色畫面,全為人手在底片上一格格地上色,如此費時失事,只因我們對顏色有著莫大的追求。顏色承載著情緒、氣氛,顏色更隱含著導演藏起來的彩蛋哲學,找出顏色的象徵意味,你會發現原來一切視覺效果都在導演的計算之中!

電影中常見的顏色密碼:
紅——血、危險、熱情、力量
橙——秋天、晚霞、溫暖、活力
黃——夏天、黃金、黃菊、注意、希望
綠——治癒、草木、自然、安全、和平
藍——海洋、藍天、理性、謐靜、憂鬱
紫——智慧、貴族、神秘、優雅、色情
白——冬天、正義、純潔、守護、神聖
黑——夜、權力、死亡、邪惡、恐懼


電影中的色彩運用,往往都與心理學、社會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我們必須知道一種顏色不會只有一個象徵意義。例如中國人視紅、黃為吉祥,白色為喪事;但白色在西方就有宗教和婚禮的涵義,可以非常喜慶。所謂眾生隨類各得解,相信這亦是彩色電影獨有的趣味!

影壇中的色彩大師
美國導演Wes anderson是影壇首屈一指的色彩大師,看過《布達佩斯大酒店》(2014),想必都會對當中的華麗視覺有深刻的印象。儘管畫面中色彩再多,他都能以巧妙佈局和適量的粉系調和,譜出和諧的顏色交響樂。

「王家衛色」
<花樣年華>裡頭,兩個孤寂的靈魂交會,那是鬱鬱蔥蔥的紅;<春光乍洩>男人雙雙遠走阿根廷重頭開始,那是泡浸過底片藥水的碧綠。王家衛與御用攝影師杜可風將色彩運用轉化為自成一派的電影語言,網上就有人將之剪輯成一支顏色學短片,帶你走上美不勝收的視覺衝擊之旅。
TEXT: 一樹
PHOTO: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