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土瓜灣、大角咀、深水埗等舊區,不難於糧油舖、五金舖等老店發現到極富特色的通花鐵閘。這些鐵閘,曾於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那時,許多公屋住戶都會安裝菱形閘(又稱「欖閘」),貪其開口大、通風,但因防盗功能欠佳,店舖紛紛會在閘前加裝人字形摺閘。不過,以「前舖後居」方式經營的店舖,沒有窗戶,冷氣機也尚未普及,於是他們便把鐵板鑿通,配上花紋,扭成「通花」,使鐵閘既能通風、透光,亦更為美觀。


店名、書法字、銅錢,都是較為常見的通花花紋。

通花鐵閘 點綴街道風景
隨著時代變遷,很多老店也相繼結業,現時的店舖大多使用較為節省空間的捲閘,而唯美的通花鐵閘,近年已很少有師傅製造,打鐵扭花的手藝亦日漸失傳。Facebook專頁 香港遺美 Hong Kong Reminiscence 的版主 Hiuman,也花了兩、三年的時候,於土瓜灣、大角咀等舊區拍下了一系列通花鐵閘的相片。她認為,雖然鐵閘給人一種堅固、冷冰冰的感覺,但這些雕花的圖案、花紋,就如街道上的窗廉一樣,點綴了周遭的風景。


度身訂做 難以重用
現時,通花鐵閘已是買少見少,Hiuman 慨嘆,舊時的鐵閘大多是為該店度身訂做,即使富有歷史價值,但拆下的鐵閘亦難以於新店重用或保存,而這亦正是通花鐵閘日漸消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大家下次走訪舊區時,不妨多加留意周圍的老店,不要浪費還能欣賞到通花鐵閘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