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鬼節,鬼門關大開。遊魂野鬼到處漂蕩,民間不少親眼見鬼的經歷時有所聞。縱使在沒有網絡的年代,鬼故在社區之中的流傳不被局限。由公屋、學校、商場以至公園,都有屬於該處的猛鬼。
鬼魂無處不在
擁有基督教信仰的西方國家,流傳著人死後會被分配到天堂或者地獄,人間不再是鬼魂應該待的地方。更多的是有血有肉的吸血鬼或惡魔,對人類有害卻又有著如生物一般的身軀。只有在萬聖節,惡鬼漂靈會重回人間。有指過往為了驅鬼,人們便會打扮得奇裝異服。直至今日形成了萬聖節裝扮出街,歡樂性質偏重的文化節日。
雖然我們都有陽間與陰間的概念,但是死後未到陰間的鬼魂卻不是少數。古時有死於冤枉的人,為了要報復便一直留在陽間;有胎死腹中的嬰兒,會出現在醫院走廊;有死於戰亂的士兵,壯志未酬至今仍然死守在葬下之處。

所以在一些過往是打靶場或亂葬崗的地方,都市發展重新興建住宅後,會有特別多的亡靈鬼故。近代則出現更多有關凶宅的鬼故,自殺者的鬼魂在梯間出沒。甚至會在後來的居住者睡覺時,入侵睡夢之中,表達臨死前的悔恨。抵受不了者,便會搬出。接連發生租客住戶短期搬走的事件,傳聞流到鄰居的耳中,使該處便漸漸變得更可怕陰涼。
陽間祭品救濟
而我們為了令仍然在生的人活得安心,面對惡鬼與冤鬼,會舉行超渡法事令亡靈解脫往生。這亦同時透露了我們對於陰間具影響力的文化,不論是陽間或陰間的鬼,都也要靠人供養或救濟。子孫會燒衣化寶予祖先,務求在陰間可以過得自在。在丁字路口等煞位,也會供放祭品予餓鬼享用。這是西方沒有的文化,西方的亡靈不需要陽間的祭品。生者為表達心意,多以放置一束鮮花致敬。


死者如在陰間過得不好,亦會以報夢的方式向生者表達。當知道了死者的需求,如在陰間沒有地方住,隨即在紙紮鋪買大屋的紙紮模型燒化。而每逢清明、重陽、盂蘭等節日,亦有燒衣紙的習俗。死者在陰間定期可以取得供養品,猶如退休金一般。他們不用為現實謀生煩惱,卻可以衣食無憂。如此溝通方式,在陰陽兩地建立了一條無形的通道。
有人住的地方便有鬼,鬼故得以流傳證明庶民具安身之所。即使過著貧苦生活,亦仍然有閒情聽故。有人講亦有人聽,才使得鬼故可以口耳相傳。不完全一致,亦不會大相徑庭。
註:本文參考陳雲著作《香港大靈異(初集)—神異傳說及民間信仰》內容所寫。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