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皇帝駕崩要用活人陪葬,每次為數超過百人以上。隨著文化思想漸漸開明,開始有法令禁止。及後開始出現使用死物陪葬的風氣,秦朝的兵馬俑可謂最出名。無論是用生物或死物,目的同樣只有一個,就是想死者在陰間也過得安逸。直至近代每逢清明與盂蘭等節日,燒衣紙便成為了一種主流的供奉先人的方式之一。
舊時的陰間擁有更獨特的世界觀,有飲孟婆湯必經的奈何橋、看守地府的牛頭馬面、緝拿鬼魂的黑白無常等等。陰間是一個常人害怕的鬼域,這個印象令燒化的東西也較現實物品不同。最普遍的衣紙是有一貼金箔的「刈金」與貼銀箔的「大銀」,可以簡單理解作在陰間使用的金錢。如情況許可甚至會把它們先摺成元寶狀,再逐少燒化。

而在燒衣文化中,香港的紙紮可算是別樹一格,也使陽間與陰間的生活模式越來越貼近。不少燒化的紙紮物品與現實物品外觀無異,早期會帶民初風格,猶如中西合壁。冥通銀行的貨幣為人熟悉,設計以真實的鈔票作參考,超大的金額也不禁讓人想像陰間的通貨膨脹是怎樣嚴重的問題。

後代為了讓先人在陰間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會燒化豪宅、手錶、手袋與西裝等貴價紙紮物品。香港紙紮的手工較精細,不只會印刷圖像,也會製作立體模型與配搭包裝盒。除了材質以紙為主之外,可以製作到的關節位也會呈現,如手袋銀包可以開合。
物品的種類也較貼近潮流,想得到的物品都可能經已被製作。例如蘋果的智能電話、單鏡反光相機、家用遊戲機等等,也是新興的人氣紙紮物品。也有食物類的物品,由海鮮套餐到即食杯麵亦可以找得到。有人更會到紙紮鋪向師傅提供物品照片,希望度身訂造一些特別的先人生前喜愛的物品。


當然把陰間的生活模式想像成貼近現實,無疑令在生的人情感上更加貼近死者。在信仰的層面,能否保持過往所訂立的陰間世界觀便是另一個疑問。但的的確確紙紮可以讓人透過燒化,維繫對先人的專敬與重視。
註:本文參考陳雲著作《香港大靈異(初集)—神異傳說及民間信仰》內容所寫。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