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香港匠人】花鈕製作半世紀 海派藝術花鈕師傅浦明華

花鈕是中國傳統女裝服飾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精緻的花鈕在旗袍上,小巧又色彩奪目,形狀百變。從一條小綑條經人手逐步幻化成花,幻化成圖案。花紐除了為一襲旗袍畫龍點晴,它更是一種祝福。

中式花鈕最早出現在漢朝,當時花鈕不單是用來固定衣服,還是一個身份的象徵,而花鈕鈕扣廣泛流行卻要到清朝,此技藝亦納入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浦明華是香港現存的少數海派花紐師傅之一,以傳統海派花鈕工藝的精細見稱,用一雙手扭出多變的圖案,充滿斑斕的色彩、吉祥的寓意。

年屆70歲浦明華,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海派藝術花鈕大師。

13歲學習造花鈕 幫補家計

年屆70歲浦明華,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海派藝術花鈕大師,製作花鈕長達半世紀。她說道當初入行的原因很簡單,浦明華在家中是大女兒,想助爸爸一臂之力幫補家計。「大概是十三歲時開始學習,我爸爸是位裁縫,他做旗袍我做花鈕。」浦明華父親問了當時工作的裁縫店老闆娘,也就是浦明華後來的師傅,答應收她為徒,成為了她製作花鈕的開端。

造花鈕從零開始,以幼布條縫製而成,浦明華指:「以前會唔用半絲綑條,現在已買不到這材料,要從一塊布開始做起。」以前多用半絲成分的布,現多用光明絹。造鈕前,也要先看衣料布顏色、配色,要待師傅完成前預留布料造鈕,「師傅造衫、我負責造鈕,完成再交給師傅釘在上衣。」

製造中式花鈕 從零開始

以一條布條製作成一對精巧的花鈕,從打鈕頭到扭出花形,工序繁複,實在不簡單。製造中式花鈕需要上漿、開條、燙條的製作工序,材料還包括銅鐵線,綑布條及棉花。用綑布包着銅鐵線,再用鉗子扭出不同形狀的圖案,再加入棉花,增強形狀立體感,而現代中式花鈕已省卻了用銅鐵線。製作男士長衫及棉襖多是一字鈕,一件衫要做五對;旗袍大鈕放在大襟,細鈕放在細襟。製作一對大花,浦明華指約三小時,細花則一小時左右。

以一件長衫為例,要預留額外布料做滾邊及花鈕,開縱口紋,然後在布的令面部分刮漿。她說:「早年長衫師傅學徒會兼做開漿,用麵粉和明礬煮漿糊。」這種手作黏合劑,與膠水、樹脂大同小異。

浦明華製作的是海派鈕款,是出自上海師傅的手藝,因為跟上海師傅學這門手藝,便被歸類為「海派」。海派最大分別就是會塞棉花,廣東派鈕款較單調。有人會說海派師傅的手工比較好一點,也精緻一點。

就是憑藉雙手,把這門精緻的中國傳統手藝承傳下去。
以一條布條製作成一對精巧的花鈕,從打鈕頭到扭出花形,工序繁複,實在不簡單。

最簡單的打鈕頭
卻是最難做的步驟

浦明華指花紐的紐頭是靈魂,同時也是最難做的,「簡單如打鈕頭很多學生都覺得十分困難,當打好了鈕頭以後,我們才可以打銅線,之後把綑條包好銅線,才開始動手做不同的圖案。」
近年浦明華也有教學傳承這門手工技藝,開班教學是一個傳承的好方法,學生學會了花紐製作,雖不似以前是為了搵食,而是為了興趣,但也是傳承技藝的交流與學習。

現今花鈕已廣泛使用,除了用作長衫旗袍鈕扣之外,還可以製作配飾,如頸鏈,耳環,手鏈及家具裝飾浦明華分享親人結婚時,便曾以花鈕製作了一對龍鳳頭飾及耳環。傳統隨著年代,也可以進化成生活化的創意。

浦明華分享親人結婚時,便曾以花鈕製作了一對龍鳳頭飾及耳環。
造花鈕由一塊布開始。
花紐的紐頭是靈魂,同時也是最難做的部份。
浦明華與學生麥琬思。

教學新舊傳承
將花鈕融入日常生活中

其中一位浦明華的學生麥琬思,小時候跳中國舞,在演藝學院畢業主修中國舞,希望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國文化,機緣下遇到浦師傅,也很仰慕她有好手藝:「學習時最困難是打鈕頭,因為不是用圓線要用扁條,看似很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單是一開始學習打鈕頭,就很需要耐性和心機。」她又指基本學好,現時可學習到想學的花紋款式,很有成功感。

她認為未來發展不一定是傳統方向,花鈕也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做頭飾、頸鏈、心口針等,作為送禮用。「手藝更好時,將來有機會可製作花鈕給朋友作紀念,可能會加入自己的創作,讓花鈕可新舊傳承下去!」

花鈕小巧又色彩奪目,形狀百變,十分精緻。
籠中鳥

為城中名人製作花鈕

浦明華曾為不少城中名人製作花鈕,她指香港小姐朱玲玲偏愛旗袍,1977年參選港姐時特請師傅製作旗袍,林鄭月娥就職典禮所穿的中式服裝亦是請師傅訂制。而前年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旗袍展時,朱玲玲見到她手製的大花盤鈕,即刻請秘書和她聯繫,定制了10幾款大花盤鈕,其中包括大梅花、大菊花及大蝴蝶等。浦明華認為,「她可能怕此手工失傳,用作收藏。」最近一次,前特首林鄭月娥也特別定制了小蘭花與五對細蝴蝶花鈕。

每款花鈕都是藝術品,一對花鈕扣由大花和細花組成,有蝴蝶、梅花鳥及喜鵲等款式,也是包含著不同意義與祝福。典雅的中式服裝配上小巧精緻的花鈕,實屬錦上添花。

而當中的針線手工,也是源於一個簡單的中國結。

Text:Twinkie
Photo:Sing

花鈕是中國傳統女裝服飾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精緻的花鈕在旗袍上,小巧又色彩奪目,形狀百變。從一條小綑條經人手逐步幻化成花,幻化成圖案。花紐除了為一襲旗袍畫龍點晴,它更是一種祝福。

中式花鈕最早出現在漢朝,當時花鈕不單是用來固定衣服,還是一個身份的象徵,而花鈕鈕扣廣泛流行卻要到清朝,此技藝亦納入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香港僅存最後一位製作海派花鈕的浦明華師傅,以傳統海派花鈕工藝的精細見稱,用一雙手扭出多變的圖案,充滿斑斕的色彩、吉祥的寓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