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香港匠人】修補器物缺口 填補友人遺憾 港產金繼修復師:修復背後的故事很吸引

2023-06-30

當一件器物出現破損或缺口時,相信大部人都會選擇將其丟掉,再換上更為新潮的款式。但偏偏就有人因為愛物、惜物,或因器物盛載的回憶與情感,而捨不得把它們丟棄,甚至會想辦法修補當中的缺口。

「金繼」(金継ぎ),又稱「金繕」,是一門用漆和金粉作素材,黏合並修補破碎器物的日本傳統工藝,成品不會刻意遮掩當中的裂痕。港產金繼修復師李民傑(Kenneth)研習金繼逾八年,為不少破損的器物賦予了新生命。他認為,金繼修復不單能為器物上的瑕疵增添美感,更能填補物主的遺憾,「有些器物並不是貴價貨,但對物主來說,卻有著很重大的意義,背後的故事往往很吸引人!」

Kenneth認為低調、不浮誇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感。

被金色裂痕茶碗吸引 親到日本拜師學藝

金繼工藝起源自十五世紀的日本,早在室町時代,就有工匠以生漆(從漆樹上採割的汁液)混合麵粉,黏合破爛的陶瓷以作填縫,後來更會加上蒔繪裝飾或灑上金粉,突顯出器物的缺陷美。雖然相類似的修補陶瓷做法,也見於中國、韓國、越南等地,例如中國常見的修補工藝「鋦釘補瓷」,便是在器物破損的位置兩邊鑽孔,並以樹皮、鐵線或銅線將破損部位串接起來。但當中金繼就以其獨特的美態和技術,使它逐漸在日本以外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金繼修復師Kenneth,本是一名產品設計師,負責為客人設計陶瓷餐具。約在八至九年前,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在網上看到了一幅相片,照片中的茶碗帶有金色的裂痕,顯眼又精緻。「那時並不知道那是金繼工藝品,只知道那隻碗的外觀極之吸引。」被茶碗引發了好奇心的他,開始在網絡世界搜尋這門工藝的資料,奈何當年網上的英文資訊實在有限,「直至找到一個由日本人寫的blog (部落格),寫下了他使用金繼技法時所遇到的困難,除了日文之外,也同時附有英文的解說。」與此同時,Kenneth亦開始以金繼工具套裝自學工藝,「有一次我遇到修補上的問題,剛好想起了那位寫blog的日本人,於是便膽粗粗的請教他。他人很好,每次都肯答我。後來我更直接赴東京跟他學藝,從此展開了我的金繼旅程。」由於Kenneth不是全職學藝,故他只能於長假期時,把平時私下練習的作品帶往東京,向師傅請教,望能精進自己的手藝。後來他開始接觸漆藝,更在師傅的介紹下,向不諳英語的師公請教博大精深的漆藝技法,希望加深對這門傳統工藝的認識。

Kenneth從網上搜尋到一幅相片,茶碗帶有金色的裂痕。(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蒔繪為日本傳統工藝技術,是在漆器上以金、銀、色粉等材料繪製成的紋樣裝飾。

修補器物缺口 填補友人遺憾

研習金繼已逾八年,Kenneth透過不斷的學習和經驗,對掌握這門工藝已經有一定心得。他表示,自己修復過的物品大部分都是以食器居多,但也有修補過花盆、雕塑,甚至是古琴。「物主不小心把整部古琴滾下了樓梯,邊位有一部分掉落了,於是我用了金繼的方法,以不同的物料填補木材掉落的部位,重塑其形狀。」他沒有像一般的金繼修復般,把閃亮的金粉灑於古琴表面,反而是只用了漆去修補,希望盡量將其原貌還原。

除此之外,他也有為咖啡師友人修補過一個咖啡濾杯,令他印象深刻。「那隻濾杯是我朋友剛入行學沖咖啡、 學師時的一個工具,多年來他都沒有把它丟掉。因為他說,那隻濾杯是他的拍檔,用它來沖咖啡,自己也特別會有信心。」這番說話令Kenneth大為感動,後來濾杯破爛了,整條坑紋都破損,出現了缺口,友人便找他來修補濾杯,「雖然這件器物不是貴價貨,但對物主來說,卻有著重大的意義。而我覺得自己進行修復,某程度上也幫助了他提升這件物品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李民傑(Kenneth)是一名金繼修復師,也是一位產品設計師。
為咖啡師友人修補的咖啡濾杯,濾杯邊出現了很大的缺口,故Kenneth需要重整杯內的坑紋。

金繼修復 低調的美學

「金繼很多時會有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法。第一種是器物出現缺口,我們便要將其填補;另外一種是它整片都裂開了,既有缺口、又有碎片,我們便要以不同的技法,分批來處理。」Kenneth舉例,像眼前這一隻嚴重散開的瓷碟,他會先拼好黏合的位置,再在碎片邊緣髹上以生漆、高筋麵粉、清水混合而成的麥漆,將器物與碎片黏合後,放於蔭箱風乾,「單是風乾這個過程也要等待一個月的時間。」而待它乾透後,還要將多餘的漆弄走、填補裂縫、繪線、上金粉,最後用雕魚牙筆、黃蠟去拋光、打磨,工序繁多。「因為這一隻碟的破損情況嚴重,故閒閒地也要數個月時間才能修復完成。」

金繼修復,雖然很花時間,也很考驗耐性,但Kenneth領悟到的是,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心急,「進行金繼修復時要細心,要冷靜做好每一個步驟。通常愈急去做,都一定會衰。若然每個步驟都得過且過,衍生了問題而不解決,累積下來,最後成品就一定不會美。」

那怎樣才算是修復得好、具美感的金繼成品?Kenneth表示,自己的標準是想做到低調、不浮誇,盡量貼近日本人《陰翳禮讚》的那種美學,「如果你第一眼便看到一大片很轟烈的金色,很吸引,那種美是很表面的;但若然你要細心欣賞才能夠發現那條金線,甚至是一不留神就會錯過,我認為那一種才算得上是美。 」

Kenneth表示,眼前這一隻碟破損情況嚴重,故需要數個月時間才能修復完成。
上漆:在碎片邊位髹上以生漆、高筋麵粉、清水混合而成的麥漆。
這個蔭箱是由Kenneth親自製作,需維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那樣才可把已上漆的器物放在箱內等待它乾透。
將金粉置入粉筒,便可把金粉平均灑落在器物表面。
上過金粉後,就要進行拋光步驟,使金線位變得更加光亮。

修復器物瑕疵 突顯其獨特性

除了領悟到造金繼要有耐性,Kenneth坦言自己在這研習金繼的八年間,也有不少轉變,不但多花了時間閱讀,也加深了自己對金繼、漆藝整個歷史和文化,以及美學的理解,使自己的生活更為充實。

與此同時,金繼亦解答了產品設計回答不了Kenneth的問題。他猶記得當年仍全職當產品設計師的時候,有一次在工廠看到一批頗為完整的產品,只不過因為顏色些微不達到客人的標準和要求,而要整批丟掉,令他大感不解,「為何不合乎大眾的所謂標準,就要放棄那一批產品?其實即使那件物品破爛,有瑕疵,我們都可以用方法修補它。正正就是因為那些瑕疵,而令器物具有獨特性。其實人類亦然,每一個人都有瑕疵,但那些瑕疵就正正是造就了你跟我的不一樣,這個不就是有趣的地方嗎?」

金繼工藝需要用到多種不同的工具,如蒔繪筆、髮刷、鯛魚牙筆和粉筒等等。
蒔繪筆,可用來上漆和描線。
髮刷是日本傳統漆藝工具,用於大規模上漆。
以女士頭髮製成的「全通」髮刷,特點是前端的髮刷用蝕了,便可鋸開木材,批出新一段頭髮,再次上漆。(圖片來源:漆刷毛師 泉虎吉)
Kenneth以鯛魚牙製成了鯛魚牙筆,可用來燙平金粉。
金粉價格不菲,這裡小小一包已價值港幣二千多元。
Kenneth認為,每一個人都有瑕疵,其實器物也一樣。我們為何要因為些微的瑕疵而輕易便把物件丟棄呢?
Kenneth現時也有開班教授金繼,不過他開班至少8堂起跳,希望參加者可以在課堂上學習到工藝的知識,而不只是上「速食班」。

Text:Onyx
Photo&Video:陸羽、網絡圖片、漆刷毛師 泉虎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