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綠色殯葬】遺物轉化工作坊
逝者衣物變抱枕

2021-10-07

當摯親離世,你會怎樣處理逝者留下來的遺物?有人選擇把它們統統都棄掉,免得睹物思人,觸景傷情;亦有人會把所有東西原封不動,希望留著與逝者共同生活的痕跡。但除了以上的選項,原來還可以像香港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舉行的「遺物轉化工作坊」那樣,將逝者留下來的衣物改造成咕𠱸,既不用白白把物品棄掉,減輕堆填區的負擔,又能用另一方式來延續雙方的關係,幫助喪親者走出傷痛。

整理遺物 減少浪費

在傳統的華人社會中,當面對失去摯親的傷痛時,很多喪親者都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悲傷情緒,或是因迷信而把逝者的物品丟掉,一件不留。但這樣除了會為堆填區製造大量垃圾,亦無助喪親者緩解哀傷。香港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的會長兼註冊社工吳宇峰(Phoenix)坦言:「曾有喪親者告訴我,當完成喪事、靜下來時,卻發現連一件能紀念逝者的物品都沒有,感到十分後悔、遺憾。」丟棄遺物,其實並不急於一時。Phoenix 認為,喪親者可以透過遺物整理,把仍簇新的物品捐贈給有需要的人士使用;亦可把有紀念價值的東西留下;或是把部分遺物「轉化」成另一樣物品,循環再用,減少浪費。

Phoenix 自2018年已有為逝者提供「遺物轉化」服務,至今幫助了不少喪親者排解哀傷。

遺物轉化 療癒哀傷

遺物轉化(Woven Memories)的概念沿自澳籍喪偶婦人 Mary Burgess,她在丈夫離世後,將他的毛衣拆線,重新編織成頸巾及袋子使用,在過程中整理了自己的思緒和感情,亦療癒了自身的哀傷。於是,Phoenix 的學會便決定從哀傷療癒的角度出發,舉辦「遺物轉化工作坊」,邀請經歷喪親的參加者挑選2至3件逝者留下的衣物,在工作坊先做靜觀練習,再在縫紉義工的帶領下一起縫製咕𠱸。「我們會鼓勵、帶領喪親者先輕輕觸摸衣服,聞聞衣物的氣味,或是把衣服放在耳邊,好好感受,然後再靜靜回想衣服跟逝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和逝者間的深刻回憶,希望他們能透過衣物跟逝者重新連結、建立關係,藉此抒發思念、難過的情緒。」

輕輕觸摸逝者的衣服,就好像在跟逝者重新連結、建立關係一樣。

Cat 是香港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的縫紉義工,自2018年已有為喪親者服務,幫助他們將逝者遺物重製,並轉化成新的物品。

Phoenix 表示,於工作坊期間,義工會邀請參加者參與縫製扭扣、剪布等工作,讓他們能夠參與其中。

換個方式作陪伴

在工作坊結束後,參加者可以把咕𠱸帶回家,讓經轉化的遺物換個方式融入他們的生活,逐漸撫平傷痛。「印象最深刻是之前在香港防癌會工作時,曾經協助一位喪偶太太,以『遺物轉化』的方式將她先生的衣物改造成咕𠱸。」Phoenix 續說,原來她的丈夫生前罹患癌症和心臟病,每當她於半夜扎醒時,都習慣把手指放於丈夫的鼻孔前,檢查他的呼吸。但是當丈夫逝世後,她每次在半夜醒來時都感到十分失落。咕𠱸剛好能代替她已逝世的丈夫,在床邊陪伴著她,因而帶給她很大的安慰。「另一個案則是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越南華僑,因記不起很多事情,在太太過世後,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悲傷,反而照顧他們的越南裔工人姐姐卻猶如失去了親生母親一樣,感到傷心欲絕。」Phoenix 解釋,工人姐姐也是家中的一份子,但我們很多時都忽略了她們的哀痛。因此,他決定將老太太的一些舊衣改造成咕𠱸套,分發給她的家人和工人,讓他們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抱著咕𠱸,思念著老太太。

Phoenix 問淮了老太太的家人後,決定將她的舊衣改造成咕𠱸套,讓老太太能換個方式陪伴家人。

逝者遺留下來的牛仔裙,在改造成牛仔布袋後,變得既美觀又實用。

工作坊將在深水埗「一切從簡」社企舉行,內裡亦有提供不少環保殯葬產品,包括海葬專用的生物可降解骨灰龕供喪親者挑選。

Phoenix 亦表示,除了咕𠱸之外,其實遺物也可被改造成化妝袋、藝術裝置、布袋,甚至是用離世父親留下的衣服造成毛公仔給小朋友,讓他們感覺到爸爸仍在身邊,陪伴著他們成長,別具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