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自己的身後事該怎樣規劃嗎?傳統的華人社會一向避談死亡,加上我們總以為死亡離自己很遠,大多人都不會在生前作好晚晴規劃。其實,單以葬禮形式來說,除了最普遍的土葬和火葬之外,近年亦多了人選擇以「綠色殯葬」,即是在海上或紀念花園撒灰的方式來處理骨灰,讓先人的骨灰能夠回歸自然,既能成為植物的養分,又能節省土地的資源,符合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花園葬撒灰器
逝者生命的轉化
香港現時的「綠色殯葬」主要分為海上或紀念花園撒灰兩種,逝者家屬可以選擇把已完成火化儀式的先人骨灰,撒放於食環署轄下,分別位於9個靈灰安置所內的13個紀念花園,或私營紀念花園之中,又或是在政府指定的3個海域進行海上撒灰。食環署衞生總督察賴秀茵女士表示:「在花園撒灰能給喪親者一種逝者已回歸自然的感覺,也令他們認為是逝者生命的一種轉化,因而會較為安慰;至於在海上撒灰,則可讓他們認為逝者有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感覺。」食環署總監梁科文先生亦補充,「例如有些先人生前熱愛游水,也想自己死後的骨灰可以撒放於海中。另有些先人的想法較灑脫,因海上撒灰不設紀念牌匾,只設有『無盡思念』的網上電子紀念平台讓後人悼念,不需要子孫日後花時間、長途跋涉地去拜祭自己,認為只需『有心』,在心中思念他們便可,於是便決定選擇海葬的葬禮方式。」

屯門曾咀紀念花園是全港最大的紀念花園,環境清幽。

紀念花園臨海而建,眺望著深圳灣的景色。
英國早於18年前推動「綠色殯葬」?
「綠色殯葬」又名「環保葬」、「自然葬」、「生態葬」,雖是近年日漸興起的殯葬方式,但其實早於1993年,英國就建了全球第一個「綠色殯葬」陵園,為最早推動「綠色殯葬」的國家,開創了先河。
綠色殯葬 保護環境
除了能讓逝者回歸自然,因「綠色殯葬」不設墓碑,亦不如骨灰龕般需輪候上位,在土地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能有效地節省地方。雖選擇了在紀念花園撒放先人骨灰的話,食環署也可在花園內設置一個小型的牌匾供後人拜祭,但由於「綠色殯葬」不著重燃燒祭品的儀式,因而能有效減少空氣污染,保護環境。另外,鑑於疫情影響,往來各地參加喪禮變得較以往困難,很多喪親者都寧願讓喪禮從簡,選擇「綠色殯葬」的個案亦因而有所增長。「單是在2020年,本港就有7,676宗選擇『綠色殯葬』的個案,雖只佔全港死亡人口總數的15%,但若跟2012年只有約3,000宗的數字作對比,選用『綠色殯葬』的個案數字仍有著顯著的增長。」梁科文先生說道。

紀念花園設有約250個位置擺放先人的紀念牌匾,讓後人拜祭。

化成春泥 永不分離
為了進一步推廣「綠色殯葬」,今年3月,食環署轄下的屯門曾咀紀念花園亦正式啟用。它是全港最大的紀念花園,佔地4,800平方米,臨海而建,環境清幽。除了設有草地撒灰之外,它亦是現時全港唯一設有石春撒灰路、智能搖控灑水系統的紀念花園,別具特色。不過,雖然屯門曾咀紀念花園自開業以來,已有多位先人選擇在此處進行花園葬,但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綠色殯葬』,梁科文先生透露是年前一名八十多歲伯伯的個案,而這背後竟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該名伯伯在二戰前,約十多歲時便在香港認識了現時的太太,早在認定對方,但二人在二戰期間卻不幸各散東西,各自回鄉避難。伯伯於香港重光後返港,仍對女孩朝思暮想,但無奈兩人已失去了聯絡。有一天,他們竟在街頭偶遇,最終亦恩愛地共偕連理,白頭到老。一直到他的太太患病後,兩人一同計劃身後事,他們看到鑽石山紀念花園旁的雞蛋樹正盛開著蛋黃色的緬梔花,於是發誓想將兩人的骨灰同撒於樹下。但雞蛋樹剛好種在在紀念花園的外圍,於是伯伯便寫信來找我們幫忙,希望我們能幫忙完成他太太的遺願。」幸好,雞蛋樹的樹蔭剛好能覆蓋紀念花園的一角,於是梁先生他們便建議該伯伯把已逝世的太太,以及伯伯將來的骨灰同撒在雞蛋樹的樹蔭之下,讓他們在往生後,即使化成了春泥,也永不分離。

後人可選擇將骨灰撒落在泥土或石春之上。

紀念花園設有石春撒灰路,石春較一般草地較容易讓骨灰灑落至泥土之中。

智能搖控灑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