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家中電器損壞、失靈,不少人都寧可購買新的家電,鮮有人會將電器修理再用,但香港卻有一處名為「復修辦館(Repair Café HK,下稱「辦館」)」的地方,聚集了一班退休義工師傅,透過維修服務幫街坊們修理舊家電。辦館希望提供一個渠道,鼓勵大眾惜物減廢,並藉此推廣維修文化。負責人Jacky表示,修理舊電器,不單是為了支持環保,也是為了修補回憶與遺憾,「每件舊物都有其背後的故事,可能是結婚紀念物,也可能是摯親的遺物。能夠讓舊物重生再用,對物主而言有很重大的意義。」

不賣咖啡的Repair Café
「復修辦館」的概念源自於2009年,由一名荷蘭記者於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創立的Repair Café(維修咖啡室)——它美其名是咖啡室,但店內卻不賣咖啡、不賣甜點,反而擺放了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讓師傅義工們在內提供免費的維修服務,修復壞掉的小型家電,以宣揚惜物的態度。



香港缺乏維修家電的渠道
維修咖啡室自成立以來取得極大迴響,而這股風潮也傳至不同的國家,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少義工發起同類型的活動。而在香港的「復修辦館」,也是其中之一。Jacky的團隊發現坊間只有手機、電腦等貴價電子產品的修理服務,卻鮮有地方維修小型家電,就連大部分廠商都無法提供舊款電器的替換零件,令大量舊家電淪為垃圾。
「沒有維修的渠道,大家就只可把失靈的電器送往堆填或回收,但也很難說到底電器的塑膠部分是否能夠循環再用。」Jacky認為,若然只是更換些少零件,便可將其餘的部件保留下來、拯救到一件電器,絕對是較為環保的方法。於是團隊於11月成立了「復修辦館」,招募了一班退休義工師傅幫忙,亦會提供工具和地方,為有需要的人修理電器。

「維修權」能延長電子產品壽命?
近年,一些國家提倡「維修權」,要求商家推出耐用產品,並為故障產品提供維修,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及減少電子廢物污染。而於今年中,歐洲議會投票通過維修權(Right to Repair)法令,將會要求製造商於產品資訊中列出產品生命周期,以及可取得的維修服務或零件等資訊,相信可令電子產品壽命有所延長。
維修家電 帶來滿足感
「大隻輝」是辦館其中一名義工,曾在一個為葵芳街坊維修家電的項目——「復修冰室」當了一年師傅。退休前曾經從事安裝維修的工作,也會利用業餘時間幫助親戚朋友修理電器的他,坦言義工工作為他帶來了很大的滿足感,「特別是過往參與過幫助獨居長者修理電器的外展服務,與老人家的交流令我感受很深。」
而他亦發現,很多時家電都只因一些小問題而損壞,白白把它丟掉實在浪費,「大多(家電)都是斷電線,特別是需要『插電』的小家電。有些則是因短路而引致fuse(保險絲)斷掉,只要更換電容器等小零件就可修好。」
辦館最常見的待修物品包括風扇、抽濕機、電飯煲和鐘錶。退休後開始學修錶的阿屈,現時是辦館其中一名專門修理鐘錶的義工師傅。他表示,只要不是過於名貴和設計複雜的鐘錶,也都可在辦館修理,「鐘錶不動了,很多時只要更換電池就能修好。但若然是使用很久的機械錶,內裡的潤滑油可能已經乾涸,我們便需把鐘錶拆開、清洗,再抹上新的潤滑油。」

修理舊物 修補回憶與遺憾
修理的工作不單可以延長物品的生命,對物主來說,也可能是修補回憶與遺憾的一種方法。Jacky猶記得幫助過一位女士修理她跟老公的結婚紀念品,「原來那把直立式風扇對她來說有很深的紀念價值,所以修好之後她很高興,更給我們寫了一張感謝卡!也試過有一位婆婆拿來了一個失靈的電子煲,原是她跟先生一起購買的,但先生已經過世,因此她很想把煲修好,就像先生還在生似的一樣。」

望自負盈虧 幫助有需要的人
現時,辦館主要會舉辦「維修服務站」和「復修工作坊」,繼續幫助有需要的人。前者為每月舉辦2至3次的維修活動,參加者可以預先填表登記,並於當日帶同小型家電或鐘錶前往維修服務站,由義工師傅協助維修。但由於辦館未能申請資助,故它與各地的維修咖啡室有所不同,會收取每件電器$50的檢查費用,補貼營運;後者則包括了「雨遮維修班」和「洗衣機保養技巧班」等工作坊,希望為舊物帶來第二生命的同時,辦館也可達至自負盈虧,持續提供服務及分享維修經驗。

復修辦館
IG:repaircafe_hk
Text:Onyx
Photo:O.T.、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