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淨灘日誌】上山下海執垃圾
建立山廢海廢數據庫

2022-06-18

近年愈來愈多人喜愛露營、行山等戶外活動,山徑、海岸間因而充斥了大量垃圾,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幸好,坊間亦有不少志願團體及義工,自發到各垃圾黑點進行淨灘、淨山活動,希望還山頭海岸一個潔淨之軀。

「我的山海日誌」計劃也是其中的一員,然而,他們明白到,定期的淨灘淨山活動,並不足以解決垃圾污染的問題,於是便嘗試把活動結合環境教育及公民科學,並建立垃圾數據庫,希望從根源出發,解決問題。

「我們在淨灘時,到底執了甚麼垃圾?」

「我們要知道有甚麼樣的垃圾,才可以有下一步的行動。」「我的山海日誌」計劃的其中一名成員 Tom 說,這個計劃原是他與兩位同就讀環境管理學碩士課程的同學,於2019年時一同提倡的。初時,計劃只有他們數個人在做試驗、做記錄,規模甚小,後來,有幸得到非牟利團體 Ecobus 傳承,招募了愈來愈多公眾參與,並以公民科學的形式收集淨灘及淨山的數據、進行研究。「我們留意到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淨灘活動,但沒有人知道大家到底執了甚麼種類的垃圾。例如今天我們執了100袋、共80公斤的海廢,但當中到底有甚麼呢?」Tom 認為,只有知道實質的海廢和山廢數據,方可嘗試解決垃圾污染的問題,「有些機構或團體或會把海廢數據作為依據,給政府壓力,從而推行環保政策;另外,數據也可以用來遊說市民源頭減廢的重要性。要讓他們知道,其實很多海廢和山廢,都是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於是,Tom 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建立出屬於香港的民間山徑海岸垃圾數據庫,並期望數據也能在教育和學術研究方面作出貢獻。

「我的山海日誌」現時會於兩個固定的地方,定時舉行清潔活動,包括油塘至魔鬼山一段的山徑,以及在南丫島北角村沙灘。另外,他們間中也會到一些較少人清理的垃圾黑點,進行淨灘及淨山活動。

Tom 表示,只要大家都將自己帶來的垃圾帶走,減少使用即棄物品,如自備水樽和手巾仔,便可大大解決垃圾滿山的問題。

海廢山廢龍虎榜

過去一年,「我的山海日誌」共舉行了接近二百場淨山及淨灘活動,共有近1,500名志願人士及團體參與其中。每次活動前,團隊都會先準備好淨山淨灘的裝備,當中包括由 Tom 他們特地設計的紀錄表,可讓大家把收集到的垃圾種類和數量一一記錄下來。而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們合共清理了近8,500公斤海岸及451公斤山徑廢物,令人鼓舞。而在統計過後,他們發現到團隊最常拾到的海廢為膠水樽、樽蓋和浮球;至於煙頭、紙巾和食物包裝,則是頭三名最常拾到的山徑垃圾。若單以材質來計算,當中分別有逾9成和7成的海廢和山廢垃圾,都屬於不同類型的塑膠產品。Tom 說:「塑膠並不會分解,只會分裂成碎片,最後變成微塑膠。若微塑膠被海洋生物誤食,污染物進入了食物鏈,便會影響海洋生態。而在疫情下,塑膠餐盒、餐具和口罩等海廢的數量也增加了不少。」他還表示,拾到的垃圾大多「歷史悠久」,且十分骯髒,難以妥善清潔回收,往往只能丟棄。因此,他也希望大家能夠從源頭減廢,減少使用即棄用品,救救大海。

淨山和淨灘的裝備略有不同,除了都要帶備夾鉗、垃圾膠袋、手袋、紀錄表、電子磅、消毒和急救用品、剪刀之外,於淨灘時還需要預備隔篩(右下),以便撈起發泡膠粒。

淨山時常會拾到各式各樣的食物、飲品,甚至是紙巾的包裝。

每次進行清潔活動時,都會有一名隊員負責填寫垃圾紀錄表。紀錄表會不時更新,如近年便因應疫情,而新增了「口罩」的一欄。

每次清潔活動後,他們都會為執拾到的「收穫」磅重,將數據記錄下來。

塑膠玩具 淪為海廢

在塑膠餐盒、口罩和餐具以外,其實「我的山海日誌」每次的淨灘活動,都會拾到很多意料之外的物品,例如是麻雀、玩具,甚至是瓶中信!「塑膠鴨仔和快餐店套餐贈送的小玩具,都是當中較為常見的海廢。而看似浪漫的瓶中信,其實會一直在大海漂流,成為海洋垃圾!」Tom 補充。不過,為何這些垃圾會在海岸邊出現?他解釋:「可能是由於堆填區飽和,又或是被人隨處拋棄,甚至是經過渠道流入大海後,再被水流沖至岸上。」原來,街道上的雨水渠,不止會接收污水,各種污物,如塵埃和垃圾,也會隨著雨水流入渠中。雖然較大型的垃圾會先被隔走,但往往卻會「走漏」體積細小的垃圾,例如街道上常見的煙頭,以及各式小玩具,最終也會被直接排出大海,影響生態環境。

這些色彩繽紛的玩具,全都是從海岸清潔活動中拾到的垃圾。

塑膠鴨仔是較為常見的海廢。

鹹蛋超人玩具,也曾淪為海廢,在大海中漂流。不知道大家看過這些海廢後,會否減少購買不必要的玩具?

海岸邊出現的麻雀。

行人在街邊隨手拋棄的煙頭,也可能會經過渠道,流入大海。

疫情下,一次清潔活動最多可拾到十多個外科口罩!故希望大家除了要妥善棄置口罩之外,也可選用具過濾效能的可重用口罩,減少垃圾的數量。(©Orange Cheng)

以樽蓋組合而成的海龜裝置,希望能喚起大家對保育海洋生態的關注。(©Tom Ng)

展覽將會以不同顏色的海廢砌出「海廢彩虹」,讓大家可以「打卡」留念。(©我的山海日誌)

膠樽、發泡膠都是十分常見的海廢。(©我的山海日誌)

Tom 是「我的山海日誌」計劃的提倡者之一,自2014年起已開始淨灘,希望能為環境出一分力。

為了喚醒大眾對垃圾問題的關注,Tom 他們原定會將100樣不同的海廢,於本年1月份舉行的「山徑及海岸垃圾數據發布及展覽」中展出。他們更製作了海廢彩虹、樽蓋膠龜、許願漁網等裝置,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到海廢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破壞。可惜,由於第五波疫情關係,展覽需延期舉行,大家暫時還未能欣賞到這些既獨特,又別具意義的海廢展品。

「我的山海日誌」
TEXT:ONYX
Photo:Freya、受訪者提供、©我的山海日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