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藤、麻、草等來自山上的物料所製成的用品,又俗稱「山貨」,於舊時的香港家庭十分常見。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售賣這些用品的山貨店,數量也廖廖可數,現在只剩下一些舊區能找得到。
就像於1945年開業,已紮根西環77年的山貨店杜洪記,終也敵不過時代的洪流,宣告於本月底光榮結業。在老店消失前,編者就找到了杜洪記的第三代傳人杜生,跟大家分享一下他們的故事。對於決定要結束多年的家族生意,杜生表示:「這是意料中事。」
在發泡膠箱還未出現之前
「以前這裡曾有3、4間山貨店。」杜生說。原來,昔日西環堅尼地城一帶,屬於邊陲地帶,於十九世紀末至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曾有著名的「九大欄」,批發雞、魚、蝦、菜等,是港島居民日常生活食品和物品的集散地。當年,塑膠桶、發泡膠箱還未普及,菜欄和魚欄都會以竹籮盛載魚和菜,故對竹製品有很大需求。因此,單單在堅尼地城,最高峰時也曾有過3至4間山貨店,主要供貨給附近的檔口。
老字號杜洪記也是其中一間山貨店,由杜生的爺爺——杜洪先生創辦。「爺爺從內地來港後,起初在西環打工,後來便決定自立門戶,創立杜洪記。」杜生補充,杜氏家族祖籍佛山南海羅行墟,當地以竹籮編織行業盛名。而杜洪先生也憑著這一門手藝,成功創業、養妻活兒。於五十年代初期,杜洪記更落戶吉席街60號,一幢樓高三層、連天台的唐樓之中。

當年有不少躉船停泊在堅尼地城岸邊,苦力們會將貨物運送至附近的「九大欄」。

店內有售的「藤枕」,較一般大眾使用的木棉枕、太空枕硬淨,但勝在枕起來很涼爽,適合在炎夏時使用。

杜生表示,近年也會有一些注重環保意識的年輕人來店裡購買山貨,雖然人數不是很多,但也證明有人知道山貨的好。
竹籮工場 織織復織織
五、六十年代,可說是杜洪記最風光的時期。全棟三層的唐樓,最底層主要做零售批發,對上兩層既是製造工場,也是住所,是師傅們和杜氏一家每天忙著編織竹籮和休息的地方。最高峰時,杜生估計連家人在內,杜洪記大約有二十名伙記,而大部分聘請的都是羅行墟的鄉里,可見其規模絕對不少。
除此之外,工場也會製作窩籃,供應給遠在大澳的漁民!杜生回憶起小時候常到大澳的日子:「漁民常會訂製窩籃,用來曬蝦膏,因此,那時我每隔一個月便要跟著爸爸到大澳『收數』和接訂單。當完成訂單後,我們會『寄街渡』(小型渡輪),把製成品送到大澳的客人手上。」那個年代,沒有快遞,的士費用也不便宜,「寄街渡」也許是最便捷的方法,能快速地把貨物送到離島。

大澳漁民會用大型的窩籃來曬蝦膏。

當年杜洪記自設工廠,手製竹籮是他們的拿手紥作。

位於吉席街60號的杜洪記舊舖,簡單一張舊照,已盛載了不少回憶。
「損手爛腳」是等閒事
然而,別看山貨的外觀平平無奇,其製作過程卻是一點也不輕鬆,花費的不止是時間和心力,也容易被鋒利的竹篾弄到「損手爛腳」。杜生坦言,雖然自己生於「山貨世家」,從小已看到爸媽和師傅們編織竹籮,但自己卻不對此門手藝抱有太大興趣。「因為造山貨需要很複雜的工序和技術,也很辛苦。就以製作竹籮為例,當年要先到深水埗的竹欄買竹,將長長的竹運回店後,還要破竹開料、削竹皮,再從底部慢慢織成型。」他謂,舊時一個供魚欄用的大竹籮,也要花上師傅一天多的時間才能織起,而且利錢不多,難怪年輕人不願入行,這門傳統手藝亦正面臨失傳。

多得竹籮上的兩邊「手抽」設計,即使竹籮盛載著重物,攜帶起來也十分方便。

杜生表示,舊時店裡的師傅們都需要如圖中的女士般刨竹皮,將竹枝作後期處理。
「『竹蒸籠』蒸起的點心,味道特別好!」
山貨,除了是傳統工藝,也是民間智慧的結晶。它成分天然,易於分解,對環境十分友善,只要保存得宜,還很耐用,優點多多。「例如『竹蒸籠』跟其他材料製的蒸籠相比,真的是兩個世界!」杜生解釋,原來竹吸收和釋放熱力的能力佳,不易起「倒汗水」,因此蒸起的點心,味道也特別好。另外,「籐椅」也是件十分「神奇」的山貨,籐在吸收了人體的汗液後,顏色會變得金黃,色澤更美,加上它易於打理,故很多人都會把它放置在天台或露台中,在夏日乘涼時坐;而用椰衣或芒草製的掃帚,掃地時不會黏著毛髮,較塑膠製的好用得多。
「但山貨最忌濕水,若然長時候被水浸泡,便會很易霉爛。」雖說山貨有這麼多優點,但杜生亦坦言,香港天氣潮濕,在山貨的保存上也需要份外留神,保持其乾爽度,才可延長它們的壽命。

杜生特別推薦用竹蒸籠來蒸煮點心。

店內仍保留了不少滿載歷史痕跡的工具。

近年,藤椅在設計上也經過不少改良,如加入了枕頭的設計,坐上去會更為舒適。

堪稱是「洗鑊神器」的竹鑊掃,去油力強,難怪今時今日仍受到不少中菜大廚的青睞

店內還有售以芒草或椰衣製成的掃帚,杜生笑言:「要看芒草不用上大東山,來杜洪記就可以了。」
一個行業的終結
好景不常,隨著便宜又輕便的塑膠產品興起,山貨需求日減,店內的生意亦大不如前。杜家於七十年代將工場倒閉,伙記們也都各散東西。期後,他們把店舖遷到同一條街,只相隔3個舖頭的地舖(即現在的舖位,吉席街52號),而杜洪記亦沒有再手製竹籮,只靠第二代傳人杜氏兄弟從各地購入山貨家品,經營著小小的街坊生意。
從自設工場到小本經營,杜洪記至今已在西環屹立了77年,而區內其他的山貨店,也早在八、九十年代一一結業。「其實這個行業自七十年代中期已經開始衰落,我們也有想過不如轉型賣竹製工藝品,但問題是大家年紀大,沒有繼承人的話,始終行不通。」杜生說。
現時的杜洪記,主要由第二代傳人——杜生的叔叔和姑姐(杜女士)經營,二人年事已高,也到了退休年齡。既然後繼無人,不如把心一橫,作出結業的決定。對此,杜生和杜女士異口同聲地表示,「不會感到可惜,因為(結業)是意料中事,而且我們是光榮結業嘛!」

吉席街曾一度改名為「吉直街」,店內的一個招牌足以證明了杜洪記的悠久歷史。

老店結業在即,不少街坊也趁著最後機會,看看能否買到經濟實惠的「筍貨」。

杜洪記第三代傳人杜生。
杜洪記將於本月底(4月30日)結業,正忙著將店內剩餘貨品出清的杜氏家族,仍願意抽空接受不同媒體的訪問,希望為老店留個紀錄,讓日後更多人知道山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