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本地最Pop電影人】 黃修平 誰明赤子心 

自從《哪一天我們會飛》落畫,觀眾們未有機會再在大銀幕上欣賞黃修平的電影作品了。原來,他這一年多相當充實,有不少新體驗,除了成功騎單車環台,還創作了好幾套短片,拍攝廣告片,為慈善團體UNICEF製作有關下一代的紀錄片,亦擔任了台灣金馬獎的評審。但請放心,開始籌備《狂舞派3.0》的黃修平,心中依然記掛香港電影和香港年輕人。

黃修平早前為UNICEF HK拍攝紀錄片《明天我》,追蹤三名青年導演製作短片的歷程。

m:metro Pop    A:Adam Wong

m:你經常接觸的年輕人是怎樣的?

A:香港年輕人有好多面貌,說不完。但我比較幸運,因為我拍電影,在院校裡接觸的都是對創作有興趣的年輕人,他們都很有火。說到這些,真的很觸動到我。因為近數年,這世界不太美好,但在年輕人身上往往找到最基本的價值。我很擔心,下一代會被洗腦,會不會因為社會變化,環境壓迫,而一些很理所當然的價值──包括做人的良知;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活出自身的性格─,會否隨著社會對人性極大的壓榨,而在下一代身上會流失。

但很幸運地,我在年輕人身上,仍然看到赤誠的一團火。我從他們的創作中看到,年輕人仍然很真誠地說出想說的話,對世界、社會的看法和認知,沒被不良的文化影響。當然有些幼嫩或技巧不足的地方,年輕人的青澀往往就是這些。但最重要的核心是忠於自己。

m:你會如何寄語堅持理想的年輕人?

A: “You are not alone”的感覺很重要。其實,很多人經常叫我說些鼓勵年輕人的說話,其實最鼓勵到他們的說話就是,很多年輕人鼓勵了我。這是真的,不是刻意賣弄。如果連這些東西也沒有,今時今日活在如此污穢的世界,還有甚麼意思呢?

m:你的電影作品總是反映時代,近年香港社會急速轉變,這怎樣如何影響你的創作?

A:每天看的新聞,每天瀏覽的Facebook,每天身邊人的說話,事實上都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這些很自然地反映在創作中,無論是有意無意地。雖然潮流在不斷變化,但總有些事情是不變的、永恆的,而且你不需要去費煞思量,我想只需問心,對世界、自己也真誠、敏感一點,十分自然地便知道在創作上,有甚麼是值得去做,值得去講;有哪些可以不拘泥於潮流,有哪些不妨跟貼一點。

m:近年香港電影好像二分為「大型商業片」和「獨立小製作」,你如何評價?

A:很多人觀察到一些電影現象、趨勢,香港電影好像很分化,或有人說香港電影走下坡。當你除掉「電影」二字,事實上很多文化工業也在面對同樣問題。看看流行音樂、電視、港漫等。我的看法,就是「未知」。現在我們正身處於未知的處境,還在摸索中。摸索是需要對現狀有足夠的掌握;但與此同時,只掌握外在的現狀,亦不能忽略內在心裡的渴求,兩者同樣真實。所以,如何在這時勢下,找一條路,仍然做有價值的東西?潮流就是這樣

黃修平

電影導演。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曾三次憑短片創作在ifva比賽中獲獎。電影作品有《當貝克漢遇上奧雲》(2004)、《魔術男》(2007)、《狂舞派》(2013)及《哪一天我們會飛》(2015),以《狂舞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FB: Adam Wong Sau Ping 黃修平

metro Pop #564
text:Lorraine
photo:Wai(訪問)、UNICEF HK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