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月書報告】:做一個電影夢

2018-04-26

剛過去的金像獎教人頓時明白甚麼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楚原的一席話,使電視機前的觀眾久久震撼,興許明年今日,大家仍在再三回味他的一字一句。

縱橫影壇多年的他,一生伴隨光影,做過最幸福的導演,亦當過最難堪的導演;究竟電影有甚麼魔力,讓他和一眾電影工作者願意奉上一生青春?頒獎禮過後,我們找來幾本和電影有關的書,當中有導演筆記,也又影評,引領大家透過文字認識電影世界。

「最好的電影學校是你自己建造的那一座。」-導演阿巴斯

電影的滋味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由伊朗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近20年在倫敦、奧斯陸和紐約等地一系列的工作坊對話濃縮而成。當中詳盡的呈現他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是一本關於電影和阿巴斯本人的書。書中談到讀詩之必要、看電影之必要、思考之必要……

阿巴斯是伊朗其中一位最重要的導演,他的畢業於德黑蘭大學藝術系,但主修的是繪畫和圖形設計,而非電影。阿巴斯的影像具豐富詩意,影像優美,書中亦有記載他對於電影畫面的想法和掌鏡的心得。

作為一個導演,阿巴斯不時被問到我們該「如何拍電影?」,他亦有一番見解。他認為正式的電影訓練並非必要,因為「最好的電影學校是自己建造的一座」,電影學校能教授的只是技巧,但創作電影,最重要的是一己之想法。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Khane-ye doust kodjast?)、《特寫》(Close-Up)、《櫻桃的滋味》(A Taste of Cherry)等傑作都出自阿巴斯之手,《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紀錄了他在創作時的思考,絕對能讓人對這位電影大師有更方透徹的了解。

《櫻桃的滋味: 阿巴斯談電影》
作者︰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出版社:自由之丘

片尾的秘密

最近兩次進戲院,都分別被片尾字幕打動。一次是看《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見到Wim Wender的留言;另一次則是看新片《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時見到end credit「碌」了十分鐘之久。

今天我們都對片尾字幕習以為常,但你又知不知道,片尾字幕是直到70年代才第一次出現?早年的電影只有開場名單(opening credits),並只有導演、監製、演員等人的名字。是到了60年代,美國荷里活片廠制度崩潰,電影工作者轉為自由工作者。他們不再代表片廠,因此為了證明自己曾參與製作,他們意識到要在電影中爭取「掛名」。

在《電影冷知識:跨越銀幕之外,我們都想探索的電影製造祕密》中,作者分享了很多有趣的電影冷知識,解答了很多人不知道的疑問。例如是︰「IMAX是甚麼?」、「16:9是怎樣的概念?」、「戲院為甚麼有爆谷賣?」等……深入淺出地解答了觀眾一直以來的疑問。

《電影冷知識:跨越銀幕之外,我們都想探索的電影製造祕密》
作者:許立衡、張凱淯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銀幕之外 – 電影冷知識

電影夢語

資深影評人黃愛玲年初離開了我們,牛津大學出版社再版了她的兩卷電影隨筆,讓年輕一輩的觀眾,透過她獨具一格的文字欣賞經典電影。

她對電影涉獵甚廣,由粵語片、港產片到外語電影她都看,但她只會對感興趣的電影寫影評。最近楚原獲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頒終身成就獎,恰巧讀到黃愛玲寫楚原的一章。她特別分析楚原不同年代作品,為粵語片留下重要的註腳。

《夢餘說夢 I&II》
作者:黃愛玲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自幼愛看電影,可能是跟我貪睡多夢有關。坐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裡,眼睛瞪著,精神卻是朦朧狀態,一任銀幕上的光影牽引,走進那太虛幻境。」-黃愛玲

大師導引

作家毛尖的影評結合了多套電影來寫,引領讀者從一部電影跳到另一部,例如他講梁朝偉,就分別由1998年的《海上花》講到2013年的《一代宗師》,講到梁朝偉的不同面向之餘,亦道出了她對各部電影的感想。毛尖喜歡描寫劇情,對於年輕一輩影迷實屬美事,通過她詳盡的解說,讀者不必把所有電影都看過才能領略她的文字。此書請來了李歐梵寫序,他寫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賣得好,至少也應該在年輕影迷圈中鼓動一個風潮:「不要再去追逐鐵甲人和蜘蛛俠吧,多膜拜幾位老電影中的男神和女神,他 / 她們雖然已經故世,但在銀幕上留下的影子卻真正令我們歡暢。」不知你又認同與否?

《夜短 夢長》
作者:毛尖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TEXT: NATALIE 
PHOTO: CANDY
#605 BOO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