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經過尖沙咀天星碼頭、海傍一側嗎?8月4日旺角面臨「殺街」,一眾表演者前一晚迎來最後派對,告別這個長達18年的戶外舞台。當時坊間有不少聲音指,旺角表演者將一窩蜂湧到尖沙咀及銅鑼灣,有人揶揄尖沙咀快將成為「西洋菜南街2.0」。
土地、空間問題非一日之寒,面臨僧多粥少的問題,尖沙咀還能保有本身獨有的 Busking 文化嗎?事件距今個多月,或許正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一同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我城的街頭表演生態該如何走下去。

「快閃式」香港之夜
上月底,一個雨粉紛飛的晚上,我們來到尖沙咀鐘樓下靜待。作為表演場地,相對於旺角,尖沙咀向來都予人「較高質」的感覺,在近年旺角因為表演單位過多且水準參差不齊而被笑言「淪陷」之際,尖沙咀反倒清靜如初,依然有其難以複製的態度和風格。
平日,五支旗杆下的廣場偶爾會圍成一個大圈,探頭才能看到表演者的絕活;再往鐘樓一方行,平日車水馬龍的碼頭出口,十點過後總會有一兩隊 Busking 組合,唱的廣東流行曲,離遠十米外都清徹入耳。今夜,人潮依舊擠擁,但樂聲就少了許多。我們七時起抵達文化中心外的平台,亦即是旅客觀看幻彩詠香江的最佳看台,平日這兒至少幾攤表演單位,今晚卻只有零星小貓一兩隻,幾乎抵不過往返人潮的叫嚷聲。

大概是雨天殺了不少雅興?海港城外的空地,平日可謂兵家必爭之地,現在卻無人問津,再遠去一點,一群年輕人組成的舞團浩蕩登場,曲未起,遊人已識趣地圍成一圈,活像古時在大街圍觀吃瓜的民眾,吃飽晚飯過來海邊散步,看看表演消消滯。等了大概半小時,這場當晚唯一的表演正式開始,觀眾有歌聽、有舞看,樂得一邊跟唱打拍子、一邊掏出手機拍個不停。

若然細心觀察,自會發現觀眾圈的外圍站了一群文化中心職員,他們大部份時間都只是手持分貝計離遠觀望,沒有即時上前制止。直至表演了差不多五首歌,場面熱鬧起來了,就有一位職員介入溝通。最終,職員沒有強制叫停,只是提醒表演單位控制音量。未幾歌舞再起,途人落力叫囂助勢,一同完成了當晚唯一一場街頭表演。
後來筆者上前了解,原來這個舞團並非官方表演組織,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韓國音樂迷,透過網絡群組而安排的快閃活動,打賞、曝光率甚麼的,也不及在維港美景前跳了一夜勁舞痛快。這種氣氛,令人不期然想起昔日的上環大笪地,吹吹海風,看個表演躍動一下,不就是個理想的老香港之夜?

大笪地情懷
港人到台灣最愛逛夜市,但其實我們曾經也有港版夜市,那就是「大笪地」了。昔日沒有那麼多娛樂,很多人吃完晚飯,都喜愛到大笪地散散步,趁個熱鬧。以前大笪地既有跳蚤市場和熟食小吃,亦有不少江湖賣藝者駐場表演木偶戲、馬騮戲和功夫秀,每晚載歌載舞,為街坊帶來平民娛樂,觀眾喜歡的話亦可以斟量打賞支持從藝者。這份大笪地情懷,可謂旺角街頭表演文化的前身。

現行法規這樣走
香港沒有專責部門管理街頭表演,何謂「音量過高」、「騷擾到他人」,一直都是眾說紛紜。就尖沙咀情況,我們早前去信康文署查詢。當局表示,若活動發出的噪音造成任何形式的滋擾、阻礙行人或緊急通道影響公眾安全、或涉及任何金錢交易,康文署會根據《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香港法例第132章)及《文娛中心規例》執行管理工作,向相關人士作出勸喻、警告、甚至要求即時停止該活動。值得留意的是,尖沙咀天星碼頭並不屬於文化中心的管轄範圍,而近海傍一方的「海運大廈露天廣場」就由海港城管理,難以一概而論。
油尖旺區議會早前要求政府為表演者安排新場地,亦有人建議在西九設立「藝術表演區」,但將街頭表演帶離街頭就能一蹴而就嗎?這個以多元文化共融為傲的社會,又適合一刀切的公共空間政策嗎?值得每一位公民深思。
Text: 一樹
PHOTO: Nick、Candy、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