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語日報》的版主用充滿本土味道的港式英語Kongish來書寫專頁,更令人驚訝的是,眼前的三位男生都是大專院校的語言學講師,說得一口流利標準英語:「以前大家認為Kongish等於差的英文,做不了大事,其實它已是一個發展得相當完整的語言。」

但何謂Kongish?學者首先要釐清概念,Nick:「語言從來都是一個光譜,範圍很闊,港式英語也如是。從接近中文到標準英語之間,我們在不同語境會使用不同種類的Kongish。」他們兩年前開始這個研究,發覺以往大部分學者均集中在較正式的港式英語,忽略了最地道的部分,亦即我們每天在通訊軟體中運用的文字。「因為它只會出現在私人對話中,很難收集,於是希望製造一個全港式英語的互動環境,吸引網民留言。」

大部分人認為港式英語就是「錯」的英文。「所謂正確的範圍很小,但錯誤則有很多可能性。例如『最好』是best,而goodest、bestest或mostest good都是錯的。但當愈來愈多人刻意選用某一兩種錯法,那就成了一個新詞彙,形成無形規則,例如現在外國人都會講“long time no see”。」
那麼Kongish是從何而來的呢?成長於ICQ時代的朋友,大概也從中學年代就開始使用這種語言。「正如早前有位朋友撰文分析道,那時我們需要適應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但對於當時的學生來說,中文輸入法很複雜,於是傾向打英文,但用標準英語來表達又欠暢順和親切感,所以改用廣東話拼音來代替,就這樣出現了這種中英混合體。」
他們發現《港語日報》的讀者大多是25至34歲,女生居多,Kongish好像是這代人的集體回憶。「大家都沒正式學過,但又能靈活運用而且有效溝通。」

三人寫了一篇“KONG1001”來介紹Kongish的寬闊光譜。十多年前已有學者提出,“actually”是其中一個港人使用過多的詞彙,相反少用“indeed”。《港語日報》正正希望從下而上收集data。
別以為《港語日報》的讀者英文一定好差,Nick為此平反:「首先,英文有好多種。從港式英語到莎士比亞的文字都屬於英文,但社會大眾的量尺,只限於正式語境的標準英語。」原來能夠駕馭Kongish的人,必須中英文俱佳,因為需要靈活翻譯,輕鬆遊走在兩語之間,並懂得在不同場合選用最適當、幽默而傳神的用法,所以Nick說,用Kongish的都是”smart jai smart lui”(醒目仔醒目女)。

Pedro:「我們要知道“try your best”是正確,才可特意說”try your breast”。所以學生不自覺地犯下的錯誤,又或不小心說了“same on you”,都不算是Kongish,而是Chinglish。」內容方面,翻譯自潮語或抽水式詞彙亦成為Kongish的特色,所以熟悉本地文化的人才會看得明白,知道“know tiu iron or not” (識條鐵咩)是甚麼意思,或者都會認同:以英文嚟講,“treegun is god level”(樹根是神級)。
Pedro / Nick / Alfred
語文學者
三位土生土長的八十後男生,均在本地大專院校教授語文學,為了進行學術研究,開設專頁以港式英語撰寫文章。
TEXT.LORR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