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說文解字》釋「薄也」,原指水和薄酒(濃度低的酒),取其薄字,而薄生寒,則引伸出微寒的意思。「涼」字一直給人一種舒適清爽的感覺,放進四詞裡,原來會演化出更多不同字義,現在就來看看與「涼」字有關的四字詞,了解一下「涼」的不同感覺。

青衫涼笠
「衫」指單衣,而「青衫」一詞指的是古時學子所穿的衣服。「笠」則指斗笠,是古時一種竹製的寬帽,青衫涼笠是比喻夏天的衣服和帽子,演化自清.孔尚任《桃花扇.孤吟》:「流光箭緊,正柳林蟬噪,荷沼香噴,輕衫涼笠。」。

避涼附炎
避凉附炎中的「涼」指無權勢的人,而「炎」指的是有權勢者,所以意思是疏遠無權勢的人,並攀附有權勢者,指人非常勢利。此四字詞出自明.朱國楨《湧幢小品》:「母,小人也,避涼附炎,且其性殘虐。」。

一斛涼州
「斛」,粵音huk6,是古代的量度單位,《說文解字》釋「十斗也」,所以一斛等如十斗,後來從宋朝開始,改為一斛等如五斗,而一斗等如現時的十升。一斛涼州的涼州是中國地名,為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靈帝時期,宦官常侍張讓獨攬朝政,仕途不盡人意的孟佗(又作孟他)求官不成,就傾家蕩產賄賂張讓家裡的監奴(監管家務的奴僕頭子)。後來,監奴應孟佗要求,在見到他時行拜禮,結果令求見張讓的人都以為孟佗與張讓關係非一般地好,紛紛巴結孟佗。於是孟佗借花獻佛,轉送珍貴禮物再加一斛美酒予張讓,終得提攜成為涼州刺史。所以一斛涼州是指人以賄賂手段求取官職。

辨日炎凉
此成語出自《列子.湯問》:「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此典故敘述兩名兒童在以太陽的大小和溫度辨析太陽的遠近,後來演化出「辨日炎涼」的成語,指兒童聰明早慧。

天末涼風
「天末」指的是天的盡頭,而「涼風」特指初秋的西南風,原指杜甫因秋風起而想念流放在天末的摯友李白,後來用作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出自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