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城市步行】如果要為步行賦予意義

也許有人會覺得,單靠雙腳不停地走路,似乎有點無聊,花上幾倍的時間以雙腳代步,也有點不符合經濟效益。當然,世間上並沒任何事情是完全無用,但假如真要為步行賦予一點意義的話,你又會因此覺得步行,其實沒那麼無聊嗎?

*步行的療癒創作

台灣創作歌手盧廣仲,2015年退伍後曾陷入低潮,後來他選擇以步行的方式治療內心,花上11天從台北步行回到台南,全程步行43萬步,並將沿路的片段透過畫面拍低,記錄成《一定要相信自己》的MV,療癒自己之餘,也為樂迷帶來活下去的力量。

*邊步行邊開會

創作人喜歡透過步行,放空自己的腦袋,達到治癒的效果,也藉此尋找新的靈感衝擊,而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以及蘋果始創人喬布斯,都喜歡與其他高層邊步行邊開會,據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顯示,步行更平均可提高創造性思維達六成。

*步行里程與保費掛鈎

要香港人多做運動,將它連結優惠往往最實際,近年就有保險公司推出健康計劃,以獎賞形式鼓勵客戶多做運動,在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只要達成每日的步行目標數量(七千至一萬步),就可獲贈咖啡券或保險折扣等獎勵。

*步行與流行文化

若說最能體現步行的流行文化,大概要數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歷年來這個故事也被改編成多個版本的影視作品,以不同角度講述唐三藏師徒四人赴西天取經的故事,唯一不變的是每個版本都將大量篇幅放在「步行」之上。

*步行也是種哲學

德國哲學家尼采,除了因其學說而聞名,他的步行習慣也為人熟知,每天走六、七個小時已是等閒事,幾部偉大的著作同樣是在步行途中完成。其實步行跟哲學也有密切關係,像京都的「哲學之道」,就是源於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經常到此散步思索而來。

後記

「你喜歡步行嗎?」因為這個「城市步行」的專題,這句開場白最近經常掛在嘴邊。有趣的是,原來身邊很多人對此都從不抗拒,甚至喜歡步行,偶爾還會反過來說最近走過甚麼路線。 

有時覺得,在這個充滿不公義的世界裡,步行算是一件相對來得公平的事情,只要還有一雙腳,只要仍然能走路,我們依然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路程和方向。即使這些東西看似微不足道,卻隱隱反映著我們潛藏的自由意志。

#636
TEXT:C LONG
PHOTO:互聯網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