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城市步行】城市規劃 營造更好行的香港

2018-11-29

要提高香港人的步行意欲,首要條件是具備充裕的公共空間,方能營造「好行」的感覺,而這正是民間組織「行德」成立的其中一項宗旨,並選址上環德輔道中,在這裡提倡設立行人電車專用區,期望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步行環境,甚至以此作為將來本地公共空間發展的借鏡。

「好行的路其實無須特別花巧,反而自給自足的小社區更好。」

香港是個實際的城市

在芸芸街道裡選址德輔道中,除了因為想改善中、上環嚴重的空氣污染和交通擠塞問題外,「行德」的行政總裁Jennifer認為德輔道中齊集各種理想元素,足以營造環球地標性的公共空間。「街道沿路有三個地鐵站出口,距離海邊也只有幾分鐘路程,周圍不少建築物也富有歷史價值,是個相當理想的環境。香港是個頗為實際的城市,點對點到達某地的確很方便,但若論適宜步行的程度,都遠不及鄰近的亞洲地區如台灣和新加坡。」

2016年,行德曾在德輔道中試辦一天「行人電車專用區」,商戶和市民反應不俗。

如何令城市更「好行」

適宜步行聽起來有點空泛,思匯政策研究所2016所作的報告,嘗試將此量化,為香港不同地區的「好行度」評分,而身兼「行德」成員之一的城市規劃師潘富傑(Benson)亦有參與這份研究報告的計劃。「研究範圍涵蓋四個區域,包括彩虹、中環、旺角和觀塘,每段步行路線約為兩小時,來自不同界別的參與者,從可行性、效率性、舒服性、趣味性四大範疇評分。最終彩虹邨的得分最高(41/42),而觀塘則得分最低(11/42)。好行的路其實無須特別花巧,反而自給自足的小社區更好。」

在報告選取的四個地區裡,彩虹邨被評為最「好行」的社區。

對於該如何令香港變得更加「好行」,Jennifer和Benson認為可參考其他大城市,提供備有免費wifi路段和叉電站的路段,將社區設施連繫到步行環境,同時Jennifer亦道出作為城市步行者的她,經常會在香港遇到的窘境。「我不時都因為缺乏指示而迷失,不知道應該往哪方走;又例如從德輔道中到大館的路段,有的太斜,有的沒顧及傷殘人士需要,有的則骯髒不整,這些都大大減低步行意欲。」

天橋網絡

香港好些地區像沙田和荃灣,都擁有著頗完善的天橋網絡,然而Benson覺得行人天橋,某程度割斷了跟社區的連繫。「行人天橋的興建,是為了連結不同大廈,最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將人連結,但在那些為了貫穿商場而興建的天橋,其實沒甚麼風景好看,步行起來也不會很享受,個人也覺得這種為了吸引人流的做法有點過時。」

民間組織「行德」
2017年正式成立的非政府機構,以活化衰退中的德輔道中為願景,將由畢打街至西港城一帶,改造成更高「好行度」的商業核心區。
FB:行德 Walk DVRC

#636
TEXT:C LONG
PHOTO:BILLY、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