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古典老單車】回到騎行日常時

「踩單車嗎?」「會喔!很不錯的運動。」
「那除了運動,平日上班、出門都會以單車代步嗎?」
「那有這個閒情逸緻?不了。」

單車並沒有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去到日本、台灣,我們看到在地居民輕盈騎行的身影,都會不期然舉機拍攝,捕捉遠道而來、最貼地親和的日常氣息。但在香港,舉凡踩上腳踏,現代人十居其九都是為了運動、郊遊。「在人多車多的都市不宜踩單車」──仿佛成為了我們約定俗成的禁區。

稍稍回溯歷史,原來在上世紀60、70年代,單車曾是香港街頭最常見的民用交通工具,由工人、主婦到學生哥都少不免有一車傍身,才能四通八達。單車,除了作為普羅大眾日常代步的工具,更是支撐民生的「搵食架生」,送報紙、送米、送石油氣、送外賣…..輕巧一台車,撐起整個社區的民生需求,更是地區小店年資最深的「伙記」,一舖一車,見證我城百業興旺時。

這些古典單車現在去向如何?在凡事都講求效率的香港,尚有人會堅持悠遊慢騎上班嗎?一架架年逾古稀「老牌」單車,注定會在歷史舞台中黯然退場嗎?本回,就讓我們從一眾古典單車迷的故事中,重新回味那段老單車日常的光輝歲月。

古典單車會 復刻集體回憶

近年香港熱吹復古風潮,古著、懷錶、茶具等舊物大受追捧。歷史科老師阿Sam則對古典老單車愛不釋手,早在Facebook尚未興盛的2009年,他就在論壇上分享古典單車的珍藏。一石激起千重浪,他自此結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老單車迷,聯合創立「香港古典單車會」,不時循著車軚印,在社區中四出尋寶,收集、復修被遺棄的老單車,延續舊物的生命。

他們認為,單車的價值在於被人使用,就算是上半世紀歷史的古董珍品,在妥善復修和保護之下,其實就可以重新踩出街使用。今年春,他們舉辦了一場「復古騎行」活動,眾人換上單車出產時代的懷舊服飾,組成車隊浩浩蕩蕩出遊香港,重現昔日古典單車穿梭我城的獨有光景。

香港古典單車會

群組專頁:www.facebook.com/groups/vintagecyclehk/

輪上人車誌

Vintage潮流世代,不難理解對舊物的熱愛。有趣的是,阿Sam等古典單車迷的著眼點都各有不同,有人從歷史保育出發,致力重構被遺忘的香港單車歷史;有人則從回憶出發,藉古典單車重拾兒時對迷米、送石油氣車的舊世代情懷,發挖每一台舊車背後的人文故事;最難得的一點,是他們自從走入古典單車圈子後,就陸續認識了其他車迷、復修技師乃至老一輩的單車用家,藤掕瓜、瓜掕藤,單車承載著故事,故事背後是人情,人情連結起社區民生──環環相扣,好比一台單車的前輪後輪一般緊密連繫著。

月前,阿Sam在「老單車日常」活動中感言總結:「香港的唐樓不斷被清拆、重建,消失於社區之中。唯獨今天我們在油麻地上海街一帶,抬頭一看,仍然會看到這兒尚有很多唐樓,正因為這些舊式唐樓,送石油氣、送報紙的業務才得以維持下去,讓我們在此,仍然能感受到老單車縱橫穿梭社區的生活日常。」

話音剛落,就有一架送外賣的舊式雙槓單車駛經分享會現場,一眾單車老師傅和車迷先敬車身後敬人,一看便知道是哪一家貴寶號的「御駒」,隨即談起外賣單車的特徵和個性,在他們眼中閃爍著的老單車輝煌歲月,仿佛從來沒有逝去過。

細數老單車之賣點

歷史價值:昔日香港一車難求,單車亦非平民所能負擔擁有,庶民要養一部單車好比養樓,供完首期,還要長期供款多年才能真正入手一台單車,英、德入口的車款更是達官貴人的專利。是以我們平日在坊間看到的外賣車、送報紙車,大多為店舖所擁有,一店對應一車,單車好比店舖的「生招牌」,當時的人一看車身就會分辨到是那一家店,難怪大家都說這些老牌單車是店舖的最資深伙記。以上種種趣聞,都是歷史書不會涵蓋的低下階層故事,現在我們就能從老單車上獲得微觀的歷史發見。

設計典範:很多人喜歡舊物都是因為鍾情舊世代產物的設計和獨特質感,古典老單車不但雅致耐用,當時社會更尤其看重手工,工匠不惜工本,都會做出一部能讓人終生擁有的優質單車,讓家族幾代一路傳承下去。很多上百年歷史英國製單車經過復修後,都能重新派上用場,基底質素之高,乃當今流水線生產難以同日而語。

「利安」雪糕車:早於三十年代開始出現,在六、七十年代風行一時。不同雪糕品牌都會有自己專屬的雪糕單車,前輪小、後輪大的「大頭車」設計,是為了讓單車重心調低,保持平衡,運送石油氣、金屬原料時都能穩健前行。阿Sam購藏的這款雪糕車時箱子經已報銷,於是請來收山近三十年的雪糕箱打鐵師傅再造一個新箱,才得以還原歷史原貌。

拉近人心:阿Sam等人因為訪尋老爺單車,因而結識了很多老車主,兩代人因為古典單車而展開對話。同一部車,老車主娓娓道來年輕時借單車上養活一家的年代回憶,新車主細說古典車迷對車款的研究和解讀,儘管背景、經歷不同,但各自都能在單車上拉近彼此,重拾社區獨有的慢騎生活感。

TEXT: 一樹
相片:Nick、一樹、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