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傳統燈籠的味道,但用料、工具和造型都與傳統的大相逕庭,這些燈籠的製作時間動輒數十小時,簡單造型的也起碼花上6小時。製作它們的阿Mo本職平面設計師,因為小時候沒有太多玩具,使他開始了手工製作,長大後同樣喜歡製作手工禮物的他,在10多年前的中秋做了一隻Hello Kitty燈籠送給朋友後,從此便誤打誤撞的闖進燈籠紮作的世界。

每個燈籠的製作時間不一,較簡單的約5-6小時,複雜一點則超過20小時。

新派燈籠無師自通
阿Mo在設計行業打滾了10年,因為感到再沒有新鮮感而毅然離開崗位,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 只靠佛系經營專頁和口耳相傳,至今他已進行教學9年。製作第一個燈籠時,他到坊間的文具店買了材料包,直接不跟從解說,製作了屬於自己的燈籠。因為Kitty貓頭是一個橢圓形,紮好結構後,原以為直接用紙貼上便可,卻發現立體球狀需要逐格貼 。就這樣摸着石頭過河,12年過後阿Mo基本上已固定好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藤、皺紋膠紙、白膠漿、熱熔槍、剪刀、鉗、綿紙、海綿膠和磁石。年紀雖不及老師傅,但阿Mo已有一雙師傅手,即使不被竹篾的刺弄傷,仍會被熱熔槍盪得姆指起了厚繭、長出一根根長短不一的倒刺,他卻笑言沒甚麼大不了。


貓巴士的框架重新做了4次,紮了10多小時,黏紙亦用了10多小時。

阿Mo從不出售燈籠,但樂意開班教導:「自己的作品實在是捨不得,也不知應如何定價。」
拜師學藝更上層樓
被問到會否有感自己的燈籠不夠傳統,阿Mo直言:「我有自己的做法,也從來沒有說自己是傳統。」不過,因為從前接受訪問的緣份,他認識了一位傳統紮作師傅,訪問後亦專誠拜師學藝了3個月:「師傅是一個很有毅力的人,由30多歲做到90多歲。」但最令阿Mo有共鳴的是老一輩學師的態度和方法:「我們也沒有真正學過,他是年輕時向旁邊的師傅偷師,再融入自己的創作去改變,和我很相似。」比起師徒,二人在紮作中的交流更像是忘年之交。

阿Mo的燈籠有很多不影響美觀的設計細節,既不用弄破燈籠,中秋過後亦可以拆去掛繩邊成檯燈。

用磁石將LED燈牢牢地吸附在燈籠中。
他坦言不論傳統或自己製作的燈籠,當中心思和時間其實不如想像中簡單,每每完成製作便會感到難而言喻的滿足,他分享有同學中秋去玩燈籠時,正因為這個獨一無二的燈籠而認識到朋友:「多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令中秋好像特別了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