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中秋】出口紮作成花燈大王
兒梁金華盼復刻傳統技藝

2021-09-10

「花燈的製作工序是紮、捫、寫、裝。」花燈大王梁金華師傅凝視掛在店內大鐘旁的燈籠道,紮是把竹篾以紗紙和麵粉開的漿糊紮出結構、捫上紙、在紙上題字或繪圖,最後裝上梯料或裝飾即大功告成。雖然已經六十多歲,但中氣十足的他笑言紮作分門別類,換一種類型的紮法亦略有不同,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對紮作的定義其實只適用於獅頭紮作:「傳統紥作工藝是指紮、撲、寫、裝,但燈籠是捫不是撲,因此不盡相同。」

即使改用LED燈,梁師傅仍會為燈籠扭上燭檯,以保留傳統細節。

曾創健力士世界紀錄

「生和隆美術紮作」由梁師傅的父親梁有錦先生於1952年創立,多年來舖頭一直紮根於西營盤。韓戰禁運期間,透過貿發局的聯絡及名氣,不少外國單位均向梁老師傅落單,當年他製作了不少燈籠、獅頭等美術紮作出口,更因為1984年紮了一盞全世界最大的7米高燈籠,而被列入健力士世界大全,贏得「花燈大王」美稱。梁老師傅窮盡一生投入紮作燈籠工藝中,由1955年第一次紮錦田十年一次的打醮花燈後,往後40年風雨不改,直至2005年時90歲時仍繼續堅持為打醮紮花燈。因為是父親一生堅持的事業,本職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梁師傅辭去工作,正式挑起家業:「其他散工師傅也年紀老邁,要自己落手落腳才能成事。」100歲時,梁老師傅曾想繼續堅持,唯被梁師傅勸退:「一來沒有人幫忙,二來50年做6次已經很厲害了。」

生和隆美術紮作於1952年成立,明年便70年。
梁老師傅曾製作全世界最大的燈籠,不但被列入健力士世界大全,還被譽為「花燈大王」。

傳統手藝青黃不接

梁師傅見證香港紮作由盛至衰,回想當年學師艱難,只因「教識徒弟無師傅」,導致不少技藝或工序失傳:「中四的暑假已經紮獅頭,老豆見到會提點一下,又會向其他師傅偷師。」初時,散工的工錢為5元一工(日薪),其後為8元、15元及30元,之後便因青黃不接又沒有師傅教,紮作工會亦隨之解散。近年,梁師傅退休回來接手家業後,生和隆已不再作商業經營,他閒時會配合不同機構舉辦工作坊,望傳統手藝得以傳承。梁回憶父親在90年代接受訪問時指手藝正一點一滴地流失,當時的他並不認同,現在卻有感是事實:「希望能復刻所有舊東西,無論是工序,還是款式。」唯遺失的不止是手藝,還有工具。梁師傅從老舊的抽屜中拿出兩盒人蔘盒載着的工具,有的捲着麻繩、有的包裹着紅色電線膠布:「這是閘刀和鑿,閘刀都是自己做的。」小閘刀用大鐘的發條作材料,大一點的閘刀則用留聲機材料改做,但目前這都是難以獲得的稀有材料。接着,梁師傅在原來的收銀櫃後摸出一塊約有50年歷史的蠟板作示範,看着傷痕累累的表面,不知道在它身上誕生了多少個燈籠。

閘刀、鑿、蠟版等工具。

捋紗紙。

把紗紙沾上漿糊,便能開始紮結構。
梁師傅提着的燈籠是其父親生前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