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中秋】三代紮作:傳統燈籠最有中秋氣氛

2021-09-10

在元朗大橋街市之中,賣乾貨那邊有一條掛滿以各式各樣布料製作的燈籠小巷,金魚、彩兔、楊桃、蓮花等琳瑯滿目,停留的行人有牽着爸媽的孩童、慕名前來拍照的情侶,還有頭髮已花白的婆婆佇立在旁欣賞燈籠。不知為何,或許是受柔和燈光的影響,現場竟有種莫名的溫暖。

冠香行香莊由細妹姐與丈夫一同經營,不少燈籠也是由她兒子設計。

用一年時間迎中秋

戴着桃紅色口罩的黃健娣,人稱細妹姐,在人群之中忙出忙入,即使被口罩覆蓋了大半邊臉,仍然看到她笑得和藹的眼睛。「娘家本身做紮作,結婚後老公也是做紮作,這些燈籠全都是阿仔設計的。」細妹姐語氣流露着驕傲和滿足,只因為每一個燈籠都是出自工場師傅之手。人手製造耗時,為了有足夠的存貨,他們從去年的八月十五後已默默開始製作:「要先紮好支架,用一年時間準備,所以一點也不簡單。」細妹姐的兒子也會鑽研新款式,配合支架結構、布料材質及顏色,大多時候也會花上超過半年的時間:「花了很大功夫,所以真的要珍惜每一個燈籠。」

細妹姐賣出每條魚前,亦會仔細微調角尾。

新舊交融 帶來歡樂

因為最傳統的竹篾、皺紙較易破,損耗亦大,所以細妹姐已轉用鐵線及布:「布的顏色和花紋也可控制,但用皺紙做的燈籠是很美的。」細妹姐店中最有名的金魚燈籠,魚尾的角度和質感都靈動如水中的金魚,在交給客人之前,她會細心的為魚黏上LED燈,再微調魚尾。追古撫今,有些紮作技藝的流失是為了進步,有些則是無法承傳,但中秋與燈籠的關係卻未曾改變,細妹姐說起玩燈籠時的雀躍語氣,頓時像變回孩子似的:「我很喜歡中秋節,家裏會掛幾十隻燈籠,新袍、孫都很喜歡,燈籠真的能帶很多快樂給大家。」

仍然有很多年輕人和小朋友喜歡玩傳統燈籠。

每年冠香行香莊也會研發新的燈籠款式及布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