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希望舊的東西都可以有亮相的機會,想把老師傅的手藝傳承下去。」
「很想表達出對旗袍老師傅的那份尊敬,希望其他人能抬頭欣賞這群在過去曾默默付出的人。」
同一個信念,把兩代人牽扯在一起。
一個旗袍老師,一個藍曬藝術家,一幅又一幅以藍曬造出來的五幅裁,既是藝術,亦是二人對老一輩工藝者的致敬之作。
古衣的智慧傳承
眼前的靳青青老師,說話不徐不疾,優雅感覺猶如其縫製的旗袍一樣。1998年開始跟隨老師傅學造旗袍,為了鑽研旗袍文化,她還修讀易經,翻閱所有中國傳統服飾的史書,望能從中了解旗袍的由來與文化。「以前修讀工業設計,8、90年代在國內的工廠工作,看到很多手造工藝品,那時心想,將來退休可以學習工藝,所以退休後我去了學織布,同時跟了一位旗袍老師傅學縫製旗袍。」靳老師表示。
由當年的學徒變成現在的老師,二十多年來,看著傳統文化的流逝,更感心痛的是,一個又一個才華洋溢的老師傅漸漸被人遺忘,「老師傅的工藝才是最珍貴,他們只靠一條繩,再在布上畫幾筆,然後把幾幅布縫起來,便成了我們的第二層皮膚,他們常說:『不要被布匹控制,而是我們控制那塊布!』。學識織布後,緣份讓我遇上製作旗袍的機會,造旗袍讓我感觸最大,看到老師傅們無聲無息地離世,但一直以來卻沒有人把他們那些珍貴的工藝好好地記錄和承傳下來!」為了讓舊有文化得以傳承,早年她跟幾位同學開設「旗袍堂」,為的就是把老師傅的手藝承傳下去。

文化與藝術相遇
近年,靳老師愛上了「五幅裁」,一種盛載著古時人們造衣智慧的工藝。「五幅裁不像旗袍,整件衣服沒有打習位,剪裁很簡單,只是把五幅布疊起一同裁,用五幅一樣的布去製成一件衣服。五幅裁會用盡所有布,完全不會浪費任何一分一寸的布料。」
緣份,還牽引著她認識了年輕藍曬藝術家黎嘉玲,二人一拍即合,還把各自的專長融合,一同創作出作品「藍曬五幅裁」,讓觀賞者可一次過認識和欣賞到五幅裁與藍曬技術,從另一角度了解兩者間的微妙關係。



袍服的雛形—五幅裁
五幅裁是中華文化袍服的雛形,顧名思義,由五幅布剪裁製成。每幅布的闊度為一唐尺,約 37 厘 米,當中以物盡其用為原則,與現今大量生產的隨意浪費,產生強烈對比。
《慢一天流浪團》藍曬 x 五幅裁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8月30日
時間︰11:30 – 19:00(星期一至五)
12:00 – 20:30(星期六至日)
地址︰荃灣白田壩街45號 南豐紗廠1樓

曾修讀工業設計,1998年跟隨商榮堂師傅學習製作旗袍,2006年於上環開設「祺袍堂」,經常舉辦旗袍工作坊並擔任導師,望能讓傳統工藝得以承傳。
PHOTO:B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