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泛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韓國、北韓、日本、蒙古等地,在文化上都有著不少相似或相通的地方。而在如此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前設下,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最近舉辦的「再紡東亞系列二:邊織邊拆的網」展覽,就邀請了 16 組活躍於東亞或以東亞相關課題為考察對象的藝術家及藝術家團體,以紡織及藝術為象徵串連他們的創意思緒。
以紡織作喻 檢視東亞歷史
繼去年以設計角度出發的 「再紡東亞系列一:手中的羅盤」展覽,今年CHAT 六廠委託了16組來自香港、東京、上海、台北及首爾等地的藝術家進行聯合創作,於全新的展覽內,以紡織為題,把其蘊藏的文化意涵注入他們的思考和表現方式之中:如從地理空間、生活方式、產業領域與社會現象中,探尋東亞間的共通課題;或是以紡織作比喻,檢視東亞地區的歷史。例如,香港藝術家李繼忠與日本藝術家伊佐治雄悟共同創作了影像作品《虛無鄉遠》,探討二十世紀初的滿洲歷史;而台灣藝術家朱駿騰的 《河鰻》影像裝置作品,則窺探台北社子島的地方文化。

朱駿騰,《河鰻》,2021

李繼忠及伊佐治 雄悟,《虛無鄉遠》,2020-21

山內光枝及全基善/松田基善,《存在著》,2021

何銳安,《Lining》,2021

陳逸雲,《麗卿媽祖》,2021

王博,《九龍東往事》,2021

王博,《九龍東往事》,2021
個體與集體 獨立與結合的轉化
另外,個體與集體之間,就有如編織與拆解的互動,是藝術家永恆的課題。表演藝術家加藤翼與本地樂隊The Interzone Collective創作的「打破寂靜之日」 ,透過合作與衝突呈現出個體與集體相互牽引的複雜關係。而康瑞璟亦與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基全小學學生共同創作了 13 塊巨型編織作品《席上席 — 激活 — 中華基督教會基全小學》,靈感源自朝鮮王朝時代的傳統樂譜「井間譜」。
是次展覽將於南豐紗廠CHAT六廠的(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舉行,而於5月中旬更將舉辦網上研討會,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探討主題,有興趣參加的,謹記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