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郊野、屋邨裡,甚至馬路旁⋯⋯在香港,隨處都可看到不同款式的涼亭。小時候,總看到長輩們在公園涼亭裡乘涼,長大後明白聚在一起聊天、下棋才是真正的意義。
不同風格的涼亭,在展現建築美學的同時,亦為大眾創造休憩及社交空間,可惜時移世易,在現今的炎熱天氣下,人人都只想待在冷氣房,早已忘記了涼亭的存在!
究竟待在涼亭是否真的比較涼?涼亭的功用又有沒有改變過?這次我們找來專業園境師解構涼亭建築的意義 ,以及涼亭在現代社會功能上的變遷。

中西涼亭 源來大不同
中西式涼亭的由來與用途各有不同,在中國,涼亭的雛形其實是設在邊防的小堡壘,並設有亭史作守衛,有如現在的看更亭。後來因為民間百姓出遊、做賣買經常要攀山涉水,涼亭就在交通要道上變成旅途歇息之地,亦有了「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的說法。而西式涼亭,有指其建造原意不在於乘涼,而是建在庭園或山坡上,讓樂隊於其中奏樂,人們會於涼亭附近蓆地而坐,或一邊野餐一邊聽音樂。
涼亭真的涼?
涼亭既是建築物,亦可定義為一個有蓋而開放的空間。至於身處這個「有蓋無牆」的建築內是否真的比較涼?原來在建築師的角度,乘涼其實並非涼亭最初的設計重點。園境師蘇浩龍(Bosco)表示:「從建築層面來看,通常會在距離主要建築物約500米位置興建涼亭,作為輔助建築的同時,主要為人提供一個短暫的有蓋休憩空間,好像在西方的城堡附近,都會有涼亭或庭園讓人休息及進行短暫活動。而中式設計,則多數配合小橋流水、假山假石及錦鯉池等,營造休閒的感覺。」另一位園境師陳元敬(Paul)亦表示,來到近代,相比閒坐乘涼,涼亭的功能更多出一種作避雨之用。

港式涼亭 匯粹中西風格
園境師Paul及Bosco均指出,香港因著殖民地的背景,而匯聚了中、西,以及後期出現的現代涼亭,山頂公園則是其中一個特別的例子,Bosco說:「那裡的涼亭採用英式風格設計,每條柱之間都有通花圖案,而有趣的是,花園以中式庭園為設計概念,但呈現的景觀卻充滿英式風格,現在香港已很難找到類似風格的涼亭。」
在一般人眼中,一些看似設計平平無奇的現代涼亭,如太平山頂、舊港督別墅遺址的白色四方亭,其實是承襲了西方著名的功能主義,Paul說:「功能主義是當時西方一項改革運動,主張設計不花巧,強調建築的功能性,而香港在50至60年代開始就相繼出現很多功能主義設計的涼亭,例如屋邨裡的涼亭。」他補充,觀景亦是涼亭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所以我們不難發現,有部分涼亭都建於較高位置,例如山頂四方亭及獅子亭,都是為了讓人可飽覽附近風景而設。

多功能公共空間
近年,在香港新建的涼亭也可定義為現代或功能主義涼亭,然而Paul表示,時至今日,比較著重整體策劃園境設計,涼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涼亭在遠古時期用作軍事用途,其功能後來演變成以休憩為主。直至現在,單純的休憩空間並不足夠,因此其性質更進一步改變為多功能用途,例如西九文化區,要兼顧觀景的功能、讓人休息,更可作為表演場地,以迎合當地社區的需要。」
還記得上一次走進涼亭是甚麼時候嗎?現代人娛樂愈來愈豐富,忙著看Netflix、玩手遊⋯⋯行公園、在涼亭相聚聊天的悠閒時光卻變成了奢侈。然而,近來面對病菌陰霾,反而令大家更渴望到戶外活動!或許下一個周末,除了到草地野餐,還可找個涼亭,靜靜地休息也好,與好友相聚聊天也好,享受一刻純粹的悠閒時光。
PHOTO:NICK、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