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加上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的關係,她已成為一個同時都有中西文化影響的地方。因此,作為這個地方,這個家的一份子,精通兩文三語卻似是生活和生存的基本需要。 而在這個地方生活的我們,是否一定要將兩文三語好好「混」用,才可以有立足之地呢?盧宜均聯同伍宇烈、劉榮豐打造歌舞劇《Tri家仔》,利用語言和音樂去表達香港兩文三語的現象。
在大學時修讀語言學的盧宜均,由小到大都對語言有很大興趣。自她從外國畢業回港後,一直都思考著一個問題:我們這一代的人,小時候都一直被鼓勵要學好英文,但到成長後卻發現原來並不足夠,因為她發現除了英文和廣東話之外,現在還要學懂流利的普通話,在這個「兩文三語」的時代,盧宜均就選擇了利用cabaret (歌舞劇) 的方式去表達香港的語言文化問題。
集百家之大成
盧宜均與劉榮豐就用到原創的歌曲和扮演不同的角色與觀眾講述一些與語言有關的故事,而歌與歌之間都會有一些文字,希望可以藉此分享他們的看法。同時,他們更請到不同創作人一同參與創作,例如填詞大師岑偉宗、林寶、作曲家高世章、導演伍宇烈的親弟弟伍維烈修士,集百家之大成去創作《Tri家仔》。

「Bi家仔」與「Tri家仔」
劇名《Tri家仔》原來都有一個小故事:盧宜均在較早前參與過《維多利亞講》的劇場演出,而故事主要的話題都是圍繞廣東話。導演曾經想過利用食字去道出香港人運用中英文的 “Bilingualism” (雙語),變成「Bi家仔」,但現時香港已進入一個兩文三語的時代,盧宜均認為 “Trilingualism” (三語)會更為貼切,所以就由「Bi家仔」順理成章變為「Tri家仔」。

因代溝而誤會
每一個年代都會有專屬的詞語,盧宜均表示,很多新一代用的詞語,不只是上一代的人,連80後的她都未必聽得明白。所以創作劇本的時候,為求做到最好,團隊都有不少內容都需要討論:某個詞語還有人用嗎?字詞是90年代還是80年代的俗語呢?觀眾會明白嗎?除此之外,時代的詞語有時都會產生不少誤會和笑話,《Tri家仔》一劇就會呈現這些因代溝而出現的「蝦碌事」。

我們擁有的「香港特色」
「香港有一個十分獨特的語言文化,廣東話可以靈活運用之餘亦可以變得『鬼馬』,又可以玩字。」盧宜均道。由於教育的關係,我們在日常生活上都會習慣加了不少英文詞語,令到香港的語言豐富起來;有時有些東西都未必每種語言都可以充分表達,但利用兩文三語併用充可以表達得更準備、更「到肉」。而香港的英文亦十分有本土特色,“Chinglish”一詞就能夠引證香港語言的獨特之處,盧宜均認為,我們應該好像新加坡接納“Singlish”一樣去接納“Chinglish”這個具有香港味道的語言,現時亦有不少Chinglish的字詞例如 “add oil”, “lai see”等都出現於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當中,可見我們的獨有語言在國際上都有立足之地。
除了語言文化之外,香港的歷史、教育、地理位置等等因素,都築起了一個個獨一無二的香港特色,而這些不同的因素,都會令到大家有更強烈的身分認同,知道自己的與眾不同,再將我們擁有的獨有文化傳承下去。香港獨特的語言亦同時反映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處境,並同時受到多個不同文化的影響。盧宜均希望,透過《Tri家仔》可以帶出有關語言不同和有趣的問題,同時亦想透過語言去探討香港人的個人身分,70、80後,或是其他年代的香港人,怎樣看自己。
伍宇烈 X 盧宜均 X 劉榮豐《TRI 家仔》
日期:7月4至6日 晚上8時正|7月6日至7日 下午3時正
地點:大館 賽馬會立方票價:$280(正價門票)、 $196 (特惠)
PHOTO: 受訪者提供、大館

多元音樂人,從事作曲、編曲、演奏、演唱及指揮。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及柏克萊音樂學院。
曾合作藝團包括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話劇團、一舖清唱、香港舞蹈團、香港弦樂團、香港舞蹈團、浪人劇場等。2017年無伴奏合唱作品《這夜免收人頭費》獲提名第27屆香港舞台劇奬最佳原創曲詞。盧曾與多位歌手合作, 並製作及發行了個人EP《詠‧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