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黑鏡:潘達斯奈基》 互動觀影體驗的啟示

2019-01-14

串流平台Netflix劇集《黑鏡》系列自推出最新互動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以來,短短數十天已經掀起不少熱話,再次證明「神劇」之譽並非浪得虛名。除了以互動影片的形式來吸引觀眾,讓他們自主選擇劇情的走向和結局外,電影在劇情及設定上所花的心思也足以能夠令人討論大半天。到底這套互動電影的魅力何在?儼如玩遊戲般的觀影模式,會是怎樣的體驗?互動電影是否又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影視時代?

在《黑鏡:潘達斯奈基》中,觀眾將不時會需要在一個時間點內,限時進行二選一的抉擇,以推進至不同的劇情發展和結局。

一場影視實驗?

《黑鏡:潘達斯奈基》的主打賣點是「一套能與觀眾進行互動的電影」,講述年輕的程式設計師Stefan在創作一個冒險遊戲過程裡,漸漸對現實產生質疑故事,而觀眾可替他作出選擇,決定故事發展與結局。這種形式的電影對於普羅觀眾來說或許尚算陌生,然而互動影視卻並非新鮮事。早在80年代,已經出現以互動影像為主導的視頻電玩遊戲《Dragon’s Lair》,而近年在YouTube及一些主流影視平台上也出現過不少類似概念的作品。Netflix自家也早於2017年便首次進行「實驗」,推出互動兒童節目《Puss in Book: Trapped in an Epic Tale 》。這次的《潘》,可謂是再度進行了一次影視實驗,將冒險遊戲融入電影中,讓大家能夠跟著主角進行一次抉擇的旅程。

互動影視早有先例?

除了上述所提及在1983年推出的《Dragon’s Lair》及《Puss in Book: Trapped in an Epic Tale 》外,在《潘》出現之前還有一些概念相近的互動影視例子,它們是電影,是遊戲,還是兩者合一,還需由你來作定論。以下便是兩套值得留意的作品:

《Late Shift》(2016)

《Late Shift》講述名為Matt的大學生莫名其妙地捲入一宗拍賣會盜竊案中,因而開展一場意想不到的冒險旅程。跟《潘》的設定相近,觀眾(或玩家)需要在一個時間點內進行選擇,以推進不同的劇情發展。《Late Shift》原本是在iOS 應用程式商店中的一款免費「遊戲」,故事有多達180個選擇,更有7種不同結局。隨後電影有在部分選定的戲院上映,讓在場的觀眾以「現場投票」的方式,決定電影的後續劇情。

《Mosaic》(2018)

鬼才大導Steven Soderbergh向來喜歡創新,上年在HBO推出的犯罪題材迷你劇集《Mosaic》有兩個放映模式,其一是以傳統影視模式播放,其二是在手機應用程式上以互動電影的模式放映。觀眾可以在應用程式上透過選擇不同角色的視點來參與劇情,雖然不能改變劇情的去向和結局,卻可從不同的角度參看何謂「事實」。此外,觀眾更可選擇查看不同角色的文件、電郵和新聞剪報等來進行「調查」,像是進行一場偵查遊戲。

觀眾行動與電影呼應

《潘》讓人著迷的地方,除了是因為可自行選擇劇情,讓觀眾嘗試不一樣的觀影體驗外,更重要的還是其故事具一定的文本深度。有收看《黑鏡》劇集系列的觀眾大概知道,每集都是以尖端或未來科技為主軸的黑色故事,反映著現代人科技偏執(techno-paranoia)的情況。《潘》不但承襲了一貫的黑色內容,而更有趣的是,電影文本的設定就跟觀眾的行動互相呼應,增加了整體創作的互通性和聯繫。例如電影的主軸內容是關於主角要開發一個改編自冒險小說的互動遊戲,而當下收看電影的觀眾就正正在體驗著如同冒險遊戲般的歷程。單是這樣的設定,足以看出創作者在構思故事時花了不少心思,令《潘》不僅只是一套「遊戲電影」這麼簡單。

不存在的自由意志

再細看一層,電影還觸及了關於「自由意志」的討論,也是電影的核心命題。透過二選一的設定,觀眾從小至主角吃甚麼早餐,聽甚麼音樂,大至後來要選擇是否殺人,都需要自行「做主」。主角的一舉一動,似乎都由觀眾決定,他並沒有自主權,因為的他的命運由我們「操控」。然而,觀眾最終都會明白,我們並沒有真正的控制權,我們也只是不斷在創作人設定好的故事當中來回行走而已,我們的選擇一早被設計好的劇情左右。若果「自由意志」不存在的話,我們的選擇還真的是我們的選擇嗎?對於這個提問,電影沒有作出太多深入的詮釋,還留待觀眾自行思考。

Pac-Man背後的含意

在電影中曾經多次出現“P.A.C.”一代號,這到底是什麼意思?“P.A.C.”代表“Program And Control”(規劃與控制),創作者更大膽地以電玩遊戲Pac-Man來作比喻,表示遊戲中的食鬼小精靈就是規劃與控制的人,他並沒有自由意志,永遠陷在迷宮內重複不同路線吃豆,整個遊戲都是一種隱喻。事實上,Pac-Man遊戲剛推出時名為“Puck Man”(パックマン),始創人岩谷徹在命名時並沒有想得這麼複雜,純粹與與「食」有關,日語中「 パック」(puck)和英語的咀嚼(munch)意思相近,故有此名。後來遊戲引進到美國才被改名為Pac-Man,並一直沿用至今。

《黑鏡:潘達斯奈基》三大必看點

《潘》的確打破了傳統電影作品的界限,為觀眾賦予主體性,一改往日我們只是坐在銀幕或螢光幕前被動地接收訊息的觀影模式。這樣的嘗試雖不是首創,卻為將來的電影世界開拓了更多的可能性。還未觀賞的朋友,不妨看看這套被熱烈討論的電影,到底有何看點。

「5個」甚至更多的結局

觀眾可自行決定劇情的轉捩點,更能夠反覆選擇並測試,一步步發掘不同的劇情發展機結局。為了營造因不同選項而延伸出的多種觀影體驗,製作單位耗費 5 個月的時間,拍攝多達 250 個片段,才完成了這部片長約 90 分鐘,但最長可達 3 小時的互動式電影。Netflix官方報稱電影會有5個不同的結局,但是有瘋狂影迷於網上平台表示可還可發掘出超過5個的結局,更把劇情及路線一一分析,十分詳盡。

做戲做全套

若果你以為這只是看電影這麼簡單,你就錯了。製作團隊為電影設計的一系列旁支「產品」,當中包括在倫敦開設了電影中的電子遊戲製作公司Tuckersoft的pop up store,及為其創造了一個官方網頁,當中有完整的公司歷史及產品介紹,大家更可在試玩電影中由Colin設計的《Nohzoyve》遊戲。

網址:https://tuckersoft.net/ealing20541/

電影中的致敬「彩蛋」

《黑鏡》系列雖然每集都是獨立的單元劇,但是主創人Charlie Brooker卻喜歡將每集一些隱藏符號及元素滲於不同的故事中,貫穿整個系列。《潘》也不例外,大家若果細心的話,可在電影中找到不少過往四季故事中出現過的事物,例如第二季第二集《White Bear》的logo、Tuckersoft公司製作的遊戲系列呼應過去幾季的故事等。眼利的觀眾不妨細心看看,或許你會發掘出更多的「彩蛋」。

這些電影中Tuckersoft出版的遊戲你能連繫到第幾季的第幾集?右下第三張的白熊不多說;而左上的第一、二張有說是第三季第五集《Men Against Fire》軍人打蟑螂的內容,其餘的是呼應哪一集,有興趣的話觀眾不妨自行推敲。

TEXT: SAMMY
PHOTO: 電影劇照、網絡圖片
#6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