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艾麗絲說華妲》 頑童大導的最後一堂電影課

2019-06-06

若要細數電影界裡最具魄力的導演,「法國新浪潮之母」艾麗絲華妲(Agnès Varda)定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剛與世長辭的她,給世人留下遺作《艾麗絲說華妲》,以115分鐘的影片回顧其創作歷程,親身向影迷傳授最後一堂電影課,為自己的藝術生涯作一個圓滿的總結。窮一生都在藝術世界裡追逐的她,走到生命的盡頭依然心繫創作,實在令人佩服。頑童大導的告別作,沒有半點的傷春悲秋,延續一貫的輕盈,影迷們又怎能不看?

從事電影的三個關鍵詞

在電影開場不久,華妲已開宗明義地指出,引領著她從事電影工作的箇中原因離不開三個詞,就是「靈感」、「創作」及「分享」。而《艾麗絲說華妲》一片,就正正體會了這三個詞彙的真諦。電影裡依舊活潑調皮的華妲向眾人「分享」著她對藝術事業的熱誠,「創作」影像以作為媒介讓觀眾得以接收她的訊息,而這一切,正是始於「靈感」。該片作為華妲的最後一堂課,從結構、本質到內容都在強調這三個詞;綜觀其一生,也絲毫沒有偏離這套宗旨。這種堅持,完全是出於對電影的愛,這也大抵是為何華妲年近百歲,依然留守崗位到最後一刻的原因吧。

華妲的作品涉及不同題材,當中劇情片《無法無家》(上)講述流浪女子的故事;而紀錄片《拾穗者與我》(下)則是講述她拿著數碼攝錄機到處走訪,拍攝現代不同「拾穗者」的故事。

輕輕離去 不帶走一片雲彩

華妲的一生都離不開藝術,在她成為電影導演前,是一位攝影師,及後她又涉獵藝術創作,成為裝置藝術家。她的作品類型多變,題材廣泛,女性自主權、黑人權益運動、「拾穗者」的故事、環境保育等都是她曾探討的議題。然而,這些作品背後的核心都離不開一個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人」,於華妲而言,人才是她創作的中心。引用電影中她說的一句話:「探索別人的世界,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正如我們每次看華妲的電影,不單止是在探索別人的生活,也是在了解她的世界啊!

電影最後的部分,回顧華妲與視覺藝術家JR合作拍攝《眼睛想旅行》時坐在長灘上的一幕,二人慢慢地被風沙與迷霧吞噬,漸漸在畫面中消失,華妲以旁白向觀眾作出最後告別,聲線依舊調皮,不帶半點哀愁,卻讓人始終難捨她的深情。華妲雖走了,但她對電影的熱情依然留在人世,身為影迷,多幸運。

《艾麗絲說華妲》
導演:艾麗絲華妲
片長:115分鐘
故事大綱:
法國新浪潮之母艾麗絲華妲遺作,為她的電影與藝術生涯寫下圓滿總結。拍畢活潑溫情的《眼睛相旅行》後,人人以為她會榮休,誰知創作力旺盛的她再次交出新作!仍然留著招牌紅白冬菇頭的她回顧一生創作,以睿智溫柔的目光看世界,性格卻可愛鬼馬像頑童,你又怎會猜到她已經90歲?華妲親自向影迷講授大師班,傳授畢生功力,她新穎的電影語言和前衛的藝術實驗,到今時今日仍能深深啟發觀眾。本片完成後,曾自嘲「老似恐龍」的她笑笑揮別人間,令人不勝懷念!
(現於百老匯電影中心特別放映)

TEXT: SAMMY
PHOTO: 電影劇照、網絡圖片
#65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