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垂直城市」,高樓大廈林立。但在這些摩天大樓以外,其實城中還有一些昔日常被忽略的建築,值得大家留意。例如於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一度流行的粗獷建築,便是當中的好例子。

建築不經修飾 呈現最真實的物料
粗獷主義(Brutalism)是一種起源自1950年代英國的建築風格,而香港亦於六十年代開始出現粗獷建築,並以七十年代最為盛行。它提倡「As Found」的概念,主張建築作品呈現最原始、真實的物料,用料包括混凝土、紅磚、鋼鐵等等,特點是不經修飾,保留了物料粗糙的質感。

「粗獷」的公共設施
在香港,不少粗獷建築均是教堂、學校等公共設施,原因是戰後香港人口增加,為了安置過多的市民,城市因而需要大量的建設。而興建時間較短的粗獷建築,便順理成章的受到歡迎,加上那時不少曾於外國留學的建築師,喜愛在建築作品中融入粗獷主義風格,使粗獷建築亦曾一度在香港盛行。

具本土特色的香港粗獷建築
那到底香港的粗獷建築有何特色?建築師Bob和Kenji,與研究團隊花了近1000天時間,研究香港的粗獷建築。他們表示,為回應人口密集的問題,因此香港很多粗獷建築均為混合功能性設計,像是已拆卸的跑馬地山光道馬房,兼具了馬房、練馬場及馬伕宿舍的功能。另外,由於香港天氣又熱又潮濕,而那個年代安裝冷氣機並不普遍,故一些粗獷建築亦特別增設了通風管或窗戶,讓空氣流通。


他們於2021年破天荒舉辦了《粗!—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展覽,以研究團隊的視角出發,介紹剛發現的粗獷建築案例。而案例的設計特色、時代背景、文化脈絡及現况,亦在今年出版的《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一書中有所交代。

展出八十多件檔案遺存
在首次展出後,研究團隊亦意外搜索出不少原已散落各處的塵封檔案,並決定於最近舉辦《知與未知-香港粗獷建築檔案》展覽,展出八十多件檔案遺存,包括當年的建築圖則、設計手稿、老照片、書籍、建築師工作室中的作品簡介文件,以及保存了超過半世紀的神託會培敦中學的建築比例模型等等。
而在眾多的遺存之中,又以司徒惠、潘衍壽、潘祖堯及林杉的資料數量較為豐富。四人的粗獷建築均有所不同,作品背後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價值也有所不同。
研究團隊希望藉由展覽,帶大家回到六、七十年代的建築現場,近鏡觀察前人如何建築,又為何粗獷。




《知與未知——香港粗獷建築檔案》
日期:即日起至8月22日
時間:12:00 -19:00
地點:合舍(深水埗大南街186地下)
Text:Onyx
Photo: 由主辦單位提供、Kevin Mak/1km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