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棉花》 穿上農工的命

2017-07-13

棉絮飄飄的美麗景像,不會出現在紀錄片《棉花》裡,這是一個硬生生而醜陋的農民與工人故事。鏡頭從大商場高價衣物,直轉至農民與採棉婦工作的棉花田裡;從我們穿上的時尚,揭示背後付出的代價—— 農工的血汗。

《棉花》走訪新疆、河南、廣東三地,拍攝出一條血汗產業鏈。

削棉農

紀錄片由一句棉農的話揭幕:「農民不過就是為企業賣命的。」直接平實道出棉製品生產線背後的關係。發達國家如歐美,大商場大品牌衣服都印上「中國製造」的字樣,紀錄片導演周浩於是花8年時間,帶觀眾回到棉花生產源頭:中國新疆的棉花田,再走到廣東省紡織廠。

棉農說:「賣棉花一公斤四塊錢,人家轉手一公斤三十多塊錢。」全世界棉花需求量龐大,新疆不少農民都棄小麥改種棉花,為大量種植,不惜加重農藥分量。結果是,重重剝削下,棉農算是能餬口,生活環境卻未有富裕起來。

棉農生活並未因經濟發展而得到顯著改善。

採棉婦的手

富裕城市人的消費建立在小農、低下層工人的剝削之上,但即使知道,能做到不買嗎?不買,需求減少,採棉婦的生計或許成危。每年棉花收成的8至11月,大批婦女會離鄉別井來到新疆棉花田,從早到晚在農田採棉。雙手被棉花殼割破流血,十指套上膠布,為的是靠這幾月賺一年的錢。可悲的是,當大企業壓榨棉農,棉農也在壓榨採棉工,無止鏡的循環叫人心灰。

每月8至11月採棉婦便從各地坐火車到新疆工作,為省錢56小時車程也只買硬座。

除聚焦農田,紀錄片還拍攝廣東省棉紡織廠。炎夏,高溫,無冷氣,封閉,數十名二十出頭的女工,日以繼夜將棉花變紗線,將紗線變成牛仔褲,有人懷孕七八個月也未敢放假,有人勞累至躺在長椅哭訴,有人不甘不見天日的命運掙扎辭工……

可是鏡頭一轉,美國大客要一千件急件。工人們咬牙回到工廠,流水作業製造出數量龐大的牛仔褲、運動tee,從棉田到工廠最後展示在商場衣櫥。這株血色棉花早就飄進的們生活,你夠膽看嗎?

導演周浩原是記者,擅長以平實視角帶出低下層生活。《棉花》花8年時間拍攝,並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TEXT/ NAOMI
PHOTO/ 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