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筆前,先來一道「誠實豆沙包」。
知道《我地廣告》出版後,筆者滿心歡喜,決定要邀請作者曾錦程(KC)和李昆佑(Leo)訪問。可是,見到書本實物時,筆者就開始動搖:這本廣告書竟有680頁!訪問前,好歹要看一遍,但這豈不是自找苦吃?幸好這書深入淺出,紀錄了由80年代起的出色廣告,勾起讀者的回憶之餘,也讓人以更平實的眼光去賞析廣告。

廣告唔易做
《我》挑選了八九十年代的出色廣告加以分析,除了講其創作意念,也將廣告和社會脈絡一同研究,屬坊間少見的方法。「計劃出版《我地廣告》時,已想將廣告寫得較深入。坊間有不少講廣告的書,但大多都是講創作意念,而且很簡短…幾句就說完一個廣告,有點『神化』了廣告,讓人覺得廣告很簡單。」KC如是說。KC現於香港理工大學執教鞭,在此之前,曾從事廣告業超過20年,5年前開始籌備《我》一書,並在中途邀請學生Leo加入。
港味廣告
KC是不少流行廣告的大腦,在書中主力以第一身分享創作感受;Leo則負責剖析文本和梳理理論。KC認為,光是寫廣告背景很是容易,但廣告的成功,絕對是要配合出現的時空和脈絡,並非單憑一句slogan(口號)了得。「只看廣告本身是沒有意思的。講意念可能很多廣告都差不多,但為何有的work有的不work?這就是要看它能否配合社會發展的脈絡,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
他們在書中說到,香港廣告在90年最有「香港味」,因為90年代初,香港人開始關心香港前途,追尋自己的身分認同。廣告人留意到這個風氣,借勢炮製了很多以香港為背景的廣告,除了維他奶和SUNDAY等本地品牌的廣告都「本土味濃」,就連國際化的滙豐銀行都以漁民為題材,述說一段香港歷史,打「貼地」牌。
今日的廣告,經常強調本土性和香港精神,原來這陣「港味」早有跡可尋。

Timing之重要
訪問中,KC多次提到時機的重要性,他認為好的廣告就是””at right time, at right place””。廣告並沒有一條必勝方程式,即使起用巨星也未必保證成功,有時走偏鋒反而殺出一條血路。「其實任何人看廣告都可以錯,只有市場永遠是對的,而切合時勢的廣告才有價值。」《我》一書帶領讀者回顧了香港的經典電視廣告,絕對是至今為止最詳盡的紀錄。當中有多少又教你印象深刻?

曾錦程,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高級專任導師。執教鞭前從事廣告業超過二十年,參與創作多個經典廣告,包括SUNDAY廣告系列、眼鏡88廣告等。

劉昆祐,本地九十後。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主修廣告設計。現投身於體驗設計及科技初創。
PHOTO: BILLY
#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