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媽媽的神奇小子》
後來居上的哲學

2021-08-17

「今屆奧運,香港運動員很厲害,吸引了許多人支持,我都希望香港電影可以如此。」《媽媽的神奇小子》導演尹志文由衷地道出了自己的願望。由他首次執導,以殘奧金牌得主蘇樺偉和媽媽「蘇媽」的奮鬥事蹟為藍本的港產片,恰好在奧運熱潮尚未退去的時候上映。他期望觀眾觀影時,就如看到港隊在奧運屢創佳績時般鼓舞。縱然現在遭逢挫折,亦能夠從中獲得後來居上的力量。

溫暖的眼淚


《媽媽的神奇小子》開畫僅4天,票房已衝破500萬,亦在第18屆西班牙比克(巴塞隆拿)《亞洲夏日電影節》宣布競賽單元中榮獲「最佳電影」,看過電影的觀眾,無不被電影感動得淚眼連連。尹志文形容,「這是溫暖的眼淚,會令我們感到振奮,大家哭過後會更加有力量。」在社會氣氛低迷、疫情經久不散的年代,香港人需要的,也許只是一份能觸動人心的暖意。

電影講述了殘奧金牌選手蘇樺偉和母親「輪在起跑線」的真人真事,早於2013年,將蘇樺偉的故事拍成電影的念頭,已在尹導演心頭浮現,「我發現蘇樺偉的故事很精彩,但是我身邊的人都不認識他,一位如此有成就的香港人為何竟沒有人記得?」而當年的社會氣氛,亦令他的決心更堅定,「那時候有一個說法是『贏在起跑線』,甚至『贏在射精前』,為何大家都在追求起跑線上的勝利,而不是用一個較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其實就算輸在起跑線都不會輸在終點,都有機會贏。」

電影既然名為《媽媽的神奇小子》,母子情當然是主軸。尹導演認為,兩母子之間的愛和矛盾,很容易令人有共鳴。

尹導演認為蘇媽的爽朗、幽默、硬朗,還有永不怕死的心態和吳君如很相似。

香港電影界新力軍


談起電影的製作過程,尹導演這樣形容:「這部戲好像冥冥中撮合了一班有心人去做一件事。」由於故事橫跨27年,因此他堅持交由4位演員來飾演同一個角色,但要把四肢痙攣和口齒不清的蘇樺偉演得形神兼備,對演員卻是一大挑戰。幸好,飾演少年版的馮皓揚(羊羊)和成年版的梁仲恆都在肢體動作和神態上下了不少苦功,把角色演得相當傳神。「梁頌恆用了許多時間去研究語速、語調、發音,而羊羊亦同樣,他們會觀摩對方如何演,摸索角色的態度,然後變為『同一條命』。」而資歷尚淺的林家熙(Locker)、鍾雪瑩等人,都相當投入演出。「我見到很多年輕演員很想做好這件事,亦做得好好,當初讀電影那團火,許多時候會在新人和新的製作團隊身上找回,他們那種拼命和投入會勾起你對電影的愛。」當這班有心人聚在一起為香港電影出心出力,也許曾經風光一時的香港電影,有望再次後來居上。

梁仲恆不只外貌上和蘇樺偉有幾分相似,而且同樣於愛民邨成長,種種的緣分都讓尹導演決心把這個角色交給他。

本身不良於行的4歲小演員蔡天諾在電影中艱難地邁出一步,令團隊感到十分鼓舞。

關心傷殘運動員


不僅電影人「有火」,蘇樺偉以至一眾香港運動員,都是「有火」之人。「赤代表紅色,象徵著我十多年來,有血有汗的訓練及比賽,還有努力的過程。赤道,那熾熱的溫度,好比我對待跑步的熱情如火。」這段蘊含激情和熱誠的文字,節錄自蘇樺偉的自傳《赤道上的金牌》,他對運動的熱愛,以及訓練的辛酸,正是每一位香港運動員的寫照。本屆奧運,港隊破天荒地奪得6面獎牌,激起全城關注。反觀即將舉行的殘奧會,時至今日才首次有本地媒體直播。有見及此,尹導演除了期望大家對香港運動員的支持不是「四年一度」以外,亦期望《媽媽的神奇小子》能夠使觀眾多留意向來備受忽視的傷殘運動員,「希望電影能讓社會多報導殘奧,或者介紹一下殘奧的運動項目和奧運的有何不同。如果社會有更多人關心傷殘運動員,對他們而言是相當振奮。」

電影因為疫情延期1年上映,令製作團隊能夠有充裕時間調節電影的節奏,使特技和配樂等各方面都更盡善盡美,尹導演認為這個經歷一如電影的主題——後來居上。

TEXT:ZINNY
PHOTO:天下一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