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坂本龍一,是因為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
及後找他的音樂來聽,則是因為商業電台903的DJ黃志淙(志淙)常播。
每次扭開收音機(對我還在用原子粒收音機),都聽到志淙用他磁性的聲音介紹Professor Sakamoto,久而久之,認識到坂本龍一多變的音樂。
坂本龍一40多年來不停的突破自己,樂迷對於他的音樂不會感納悶,而他對創作的熱情亦不曾止息。在將上畫的《坂本龍一:CODA》中,坂本龍一回顧了他的人生旅程,與樂迷觀眾分享了他的音樂和對不同議題的看法。

紀錄片取名coda,日文譯名為「最終樂章」。coda在樂譜標誌「尾聲」,不過,有終才有始,coda指的亦可是新樂章的開始。
紀錄片從2012年開始開拍,至2014年,坂本龍一確診患上咽喉癌,移居美國接受治療。他身體突然出現狀況,更一度令《CODA》無法拍下去。
影片開初,有不少篇幅講述坂本龍一與癌魔搏鬥的經過,聽他的語氣一直相當平靜。觀眾跟隨著他在住宅內活動,感受到的是無力和苦悶。進食、服藥、休息…重複又重複的動作,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咽喉癌患者因為唾液的分泌少,要時常喝水和刷牙保持口腔清潔,可以想像到,當時的他應該連說一句話都有困難。當人的生命正在倒數,原來就是這個模樣,不張狂,不動怒,坂本龍一從頭到尾都溫柔敦厚,但或許他在心中已問過千萬次why me? 在銀幕上見到他孑然一身在晦暗燈光中行走,更感哀愁無力。
平靜而緩慢的死亡預告,激發到坂本龍一對於生命和創作有更深刻的反思。片中亦提到他製作個人專輯《async》的緣由,看畢《CODA》再聽《async》,想起坂本龍一在森林、在陽台、在錄音室孜孜不倦的發掘聲音,更是覺得每粒音符都得來不易。

坂本龍一是個傑出的音樂家,這不容置疑;但以戲論戲,《CODA》並不算一套成熟的人物傳記紀錄片。紀錄片緣起於福島核事故之後,導演Stephen Nomura Schible原本旨在探討坂本龍一參加反核運動的心路歷程,只是後來上天跟坂本龍一開的大玩笑,似乎打亂了Stephen Nomura Schible全盤計劃。在片中,我們看到坂本龍一參加社會運動、養病、製作音樂等不同面向,但每一部分著墨不深,是為美中不足之處。Stephen Nomura Schible花了五年時間拍攝,拍下了很多珍貴的影像,該是捨不得拍了不用吧,結果甚麼都下一點,變得有點五味紛陳。
坂本龍一的如一本豐厚的寶典,怎翻也翻不完…但願這不會是唯一一套關於他的紀錄片。他和不同導演的合作點滴,我還想知道更多呢!

導演 : Stephen Nomura Schible
片長 : 101分鐘
語言 : 日語 (中英文字幕)
上映日期 : 4月19日
上映戲院 :百老匯電影中心/PALACE ifc/ UA Cine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