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中英街一號》的啟示︰我們真是「思想型」?

2018-06-01

這個年頭,「政治」一詞本身已是一個敏感詞,就連在理應論政的議會,都說不應牽涉太多政治……但是否不說不理,就會天下太平?
新上映的電影《中英街一號》,打正旗號講政治,以沙頭角作背景,講述發生於1967和2019年的兩段香港故事。電影找來了游學修、廖子妤、盧鎮業(小野)三位年青演員擔綱演出,坊間指他們接拍這部電影是「大無畏」,他們卻反問︰為何演員接拍甚麼類型的電影也成問題?

《中英街1號》以1967年反英抗暴風潮引發的六七暴動為背景,檢視香港的過去及未來。故事分為兩部分,首部分闡述了四名被捲入六七暴動歷史漩渦的年輕人,其命運受到左派親共主義及英國殖民政府之間爆發的大型暴動所左右。第二部分將時間推延至50多年後,發生於中港邊界地區沙頭角,有三位糾結於為香港爭取自由的年輕人,與一名經歷過六七暴動的老年人相遇,命運亦因而互相交疊影響。 

m:metro Pop
游:游學修
廖:廖子妤(Fish)
野:盧鎮業(小野)

m:《中英街1號》牽涉政治,導演選角時指有演員因為題材敏感而拒演。你們怎樣看,又因為甚麼原因而接演?

野:我是一名新演員,在這齣電影中我會飾演主角,並在兩個年代裡分別演出兩個不同的角色,這些機會對演員來說是具吸引力的。而我亦期待跟阿修和Fish合作。再者,我不抗拒社會題材的影片。

游:很多人問我們「點解接」、「點解唔驚」,我卻想問:「為何接這部戲值得被問?」這部電影沒有煽動或鼓吹甚麼,亦沒有宣揚任何不良信息,只不過是與政治、歷史有關。政治和歷史在現今社會被標籤得「離晒題」,甚麼都像不應牽涉太多政治。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值得被問的是我們的社會。

廖:這是一部好電影,可以讓我發揮,也讓我理解香港更多。我很喜歡香港,一直以來都是透過廣東歌和影視作品去認識這個地方。我發現以前香港有很多關於政治、歷史、嘲諷的影視作品,例如是《表姐,妳好嘢!》之類。為何現在會變成一個「問題」?我在想,會不會拍完《中》後,有更多相近作品出現,可以令我們有更多自由去反思?

m:Fish作為一名馬來西亞人,處理這類社會題材的電影會不會較難投入?
廖:我經常強調自己是一名香港演員,雖然國籍和出生地是在馬來西亞,但由拍第一部電影開始已在香港,所以我「自我定位」為一名香港演員。過去數年,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建立於此,我自覺身處於香港之中,不覺得因國籍不同而是局外人。反而,我覺得和香港的關係密切,這裡有任何事,我都「走唔甩」的。

野:認為Fish和我們(香港人)文化差異很大,對她有欠公允。她對港產片的認識比我還多,對香港的認識比一般年青人也不會有太大落差。覺得她不熟悉六七事件,其實你在街上隨便問一名香港人也未必答得上。即使她生活在馬來西亞,亦不代表她不熟悉香港。

m:導演在不同訪問中,形容你們為「思想型」演員,你們認同這樣的描述嗎?

廖:現在這世代很多演員都是「思想型」,不止我們。大家對於不同角色和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純粹是我們遇上了一個「思想型」導演。

游:我反而覺得「思想型演員」這個名詞的出現,是因為有不少「不思想型」的演員。因為有部分人太沒有想法,讓我們不知怎的就成了「思想型」。 又或者是我們不是天生一副明星相,變相「思想」這一個面向就突出了。

m:拍攝《中》時感受是怎樣的?對於社會有甚麼思考?

野:2019年那段,導演希望營造出一種無力感。拍攝時我們不約而同都陷入低迷。劇本其實沒有明言,但很自然會令人感覺沮喪、無力,觀眾看時應該會感覺到。這感覺承接雨傘運動而來,到了最後,大家進入了不知何去何從的狀態,每個人都想找到同路人,但遇上的都是錯的人……最後就是大家都感覺迷失,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得不如此。

廖:5月時我在馬來西亞投票,見證政黨輪替的時代來臨。作為馬來西亞人都對改變有很大的想像,這讓我想起,馬來西亞其實花了很長時間才爭取到今天的成果。在香港,或許大家目前以為正處身漩渦之中,才看不到希望。

 
《中英街一號》
導演:趙崇基
演員:游學修、廖子妤、盧鎮業
片長:1小時57分鐘
級別:IIA 級
電影現正上映

TEXT: NATALIE
PHOTO: BILLY、電影劇照
VENUE: The Stadium
#611 FIL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