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以你的故事交換食物可以嗎?柏林式有情飲水飽

2019-01-09

聽聽錄音,那是陌生人的故事。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但你是如何得知其他人的過去呢?表現故事的形式多樣,網路上總是圖文並荗,離不開插畫、文字,現實生活當然還有影像、音樂、各種演出等等,方式不能盡錄,同樣記下了心情。近年,柏林有一個社會藝術活動名為Story for Food(下簡稱SFF),以故事換食物,實踐「故事經濟」,讓剎那消失的事情流傳下去。他們收錄口述故事,而前來的人要真真正正聽故事。

(創辦人Christina Kyriazidi身兼藝術家及劇作家,她來自希臘,相信口述故事的力量,現時在柏林實踐她的計劃。她從小喜歡演、講故事,有感故事似在她的肢體間。)

十八相送,三十六而立
她從十八歲起花了十八年的時間參與舞台藝術,兩年前,Chris剛步入三十六歲,正是她的人生轉捩點。當時她在維也納的藝術村,思考藝術不只為藝術,而是轉向對地方的關懷。在思考把地方變得更好時,便想到自己最愛東西──講故事。在旅行途中、生活小縫隙之間,每個人都會碰上不少啟發的人與事,但總不知道或不記得陌生人的名字。不曾把這些小故事記錄成檔案,Chris感到可惜,這樣的遺憾卻成為了SFF的伏筆。Chris先由朋友入手,慢慢轉向接觸陌生人,與其他成員遊走柏林,說不定某天能來到香港不是夢。

故事換熱量
Chris想像過一個物質世界裡,金錢沒有價值,而故事、想像與經歷就是每個人的貨幣,能以之交換食物、轉向不同的服務,如洗衣服、的士、車票等等,超越了以物易物的情況,似乎是以感情易物。她記錄不同語言,以之給說故事者交換咖啡、雪糕或電影券。現時,SFF歡迎不同國籍的人前來傾聽與分享,到柏林旅行者亦可一試呢。

故事者的同行?
Chris明白沒有資金難以實行下去,實踐理想要與現實妥協,於是與不同餐飲場所組成「故事網絡」。現時,SFF與十多個餐廳及場地作為伙伴計劃,每次有幾台MP3與耳機,並附有故事簡介,任人收聽,亦隨便讓人來前講故事。故事活動亦有所轉化,例如食物(FOODBACK)、音樂(MUSICBACK),或甚香水(AROMABACK),開始了一系列以故事而延伸的活動。

讓故事持續
分享不限國籍,與性別無關,只要前來講話,就是口述故事,讓聲音在耳機裡帶到遠方。SFF一八年開始進行籌款,希望能在柏林成立故事屋,透過穩定的收入作為長遠的經營方法,再將這個意念帶到世界各地。

Story for Food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toryforfood/
官方網站:https://www.storyforfood.com/

活動多以英語進行,地點及詳情請見網站。

Text :紫凝
Photo :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